• 裴翁弟子班招生通知
  • 1
当前位置:首页 > > 优秀论文优秀论文

得水藏风观对现代人居环境设计的启示--许国桢

风水的“圣经”——郭璞的《葬书》上说:“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这使得我国古代城镇聚落的布局历来最关心的问题就是得水和藏风。在当代人居环境设计上,风水的得水藏水观念依然给我们诸多启示,本文就此问题略论一二。

一、风水的得水及其应用

(一)风水的得水

在风水中,水是生气的体现,有是财气的来源,“得水”也就成了风水的重大问题。在人居环境设计中,引入水的因素,有下面三个方面的好处:首先,现代物理学和气象学证明,水是稳定气温的重要因素,水面对于形成和改善局部的小气候具有明显作用;其次,可以通过理水的不同方式,创造出不同的环境效果,让亲水的住户感觉惬意;再者,如果适当营造水面,将拉开距离,制造视觉通道,最终创造出美好的景观效果。

(二)得水的应用

风水中关于水的论述主要是在相地的时候看水,在选址的时候确定与天然水体的关系,事实上,风水的得水也可以通过正确的理水而得到。目前在世界上有三种风格的理水:第一种是西欧的传统理水风格,也就是喷泉与雕塑相结合的动态理水;第二种是伊斯兰理水,细小的用水形式,以细小的喷泉和窄长的水池来控制大空间,以少动多静的理水方式造成安谧宁静的效果;第三种就是中国传统园林常用的静态理水方式,追求“虽由人作,宛若天开”的意境。这是三种不同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不同审美情趣:一、西欧的喷泉一般处于城市广场和道路交叉口,是为市民观赏和取水而设,因此富于观赏性;二、伊斯兰理水主要为王公贵族的宫殿城堡服务,追求独特的小趣味;三、中国的理水以江南园林理水为代表,为文人骚客所衷爱,追求出世回归自然的感觉,其实中国静态理水可以直接应用于当代人居环境。

风水在当代环境设计中的应用不但可以采用渗透着风水观念的中国园林处理方法,还可以借鉴西欧和伊斯兰理水风格,创造动静结合的效果,

下图是某小区公园结合中国与西欧理水风格的实例。从图中大家可以看出,在瀑布和喷泉的周围,创造出活泼的气氛;而在平静的池水边缘,又有着宁静安逸的氛围。

中西理水方式结合的某小区公园

二、风水的藏风及其应用

(一)风水的藏风

风水中“风”的作用主要是对“气”产生了影响,即所谓“气乘风则散”,所以“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出”,“行止气蓄,化生万物,为上地也”,“藏风”是为了达到“聚气”的目的。可以看到,风水理想模式的重要功能就是挡风,或叫“避风”、“藏风”,最终目的是保持小环境的空气状况。

从中国所处的地理环境的特点来看,中国常年盛行的主导风向对风水模式的形成影响很大。中国的主导风向一个是偏北风,一个是偏南风。偏南风是夏季风,温暖湿润,有和风拂熙,润和滋润之感;偏北风是冬季风,寒冷干燥,且锋利强劲,有凛冽刺骨、“主杀”伤筋之感。因此避开寒冷的偏北风就成为我们中国人普遍重视的问题。中国古代风水模式中北、西、东三面环山,而南面略微敞开的环境模式的形成,是与八方来风的认识密切相关的。

在风水中,为了达到“藏风”的目的,一般采取两种方法:其一,在城镇聚落的选址上尽量通过东、北、西三面的山体来挡风;其二,如果在没有靠山的平原地区,就通过营造防护林(风水林)的办法达到挡风的目的。在当代居住区规划中,风水的这两种“藏风”方法我们可以部分的借鉴:

1、利用山体挡风,在当前房地产开发中,选址主要是由房地产公司来决定,而在现代的城市里很难有山。但是现在的城市俗称“钢筋混凝土丛林”,有的是可以起挡风作用的高层建筑,房地产公司在选择开发用地的时候可以考虑一下基地周围的建筑情况,如果有类似风水理想藏风环境的情况当然是吉地。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现代高层建筑由于防火需要,高层建筑之间留有垂直间隙,而在这些间隙中容易形成高楼风,这样就起不到藏风的作用。

2、通过营造防护林的办法来挡风。在低层和多层建筑时代,这一方法还有不错的效果,而在高层建筑成为城市住宅的主流的当今,这一挡风方法对建筑的“藏风”作用有限。不过由于树木仍然可以较好的减缓地面风的风速,所以,在居住区外围营造防护林甚至将防护林引入到居住区内部,依然能够在居住区营造一个相对舒适的散步小气候。

(二)建筑的藏风

住宅选址和建筑设计的另一项基本原则,叫做“藏风聚气”,即应避开有害之风与有害之气,而藏聚有利之风与有利之气。在长期靠天吃饭的农业社会实践中,中国古人用“风水”二字表征自然环境的重要意义,是不无道理的。中国人认同“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而生产粮食的庄稼又是风媒花,无风(而且是和风)则无粮。水(包括地下水、地上水和雨水),是生命之源。有风无水,也无济于事。所以,中国历代号称“天子”的君和皇帝,每逢阴极阳生之日的冬至,都要到天坛祭天,以祈求来年的“风调雨顺”。至于风水中所说的“气”究竟都包括些什么内容,人们可以作进一步的考证和探讨。但有一点可以确定的是,它应当是有利于人体生存的新鲜空气。在保健养生方面,《黄帝内经·素问》有“生气通天”说。这里所谓的“生气”,即有利于生人(即活人)之气。据说,一个人,七天不吃饭,就会饿死。若是有水喝的话,七天不吃饭,也未必会饿死。但是,一个人若不能呼吸到新鲜空气或者把他的所有呼吸器官都给堵死的话,又会怎样呢?不要说几天了,几分钟之内,恐怕就会要命了。“冠心病”的症状之一,就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而缩小了其内部血液流通的空间,进一步导致了血流量减小、供氧不足,致使全身处于缺氧状态。一座住宅,若是处于充满有害气体(如民间所谓的“瘴气”)的外空间之中,或者是由于室内空间的通风性能不好而使得污浊空气出不去、新鲜空气进不来的话,就无异于使其主人长期地处于缺氧状态。这样,住在里边的人,轻者会生病,重者会致命。即便是体壮如牛的人,也不例外。因而,风水理论,极为重视“气口”。“口”、“鼻”,为人体之“气口”。“门”、“窗”为住宅之“气口”。《阳宅大全》曰:“门通出入,是为气口”。实际上,住宅之“气口”,也是居住在其中的人体间接的“气口”。住宅,是人生之根本、家庭之所在。《黄帝宅经·序》曰:“故宅者,人之本。人以宅为家”。《三元经》云:“地善即苗茂,宅吉则人荣。故人之居宅,大须慎择”。

因此,“藏风聚气”对建筑的要求,主要应避开室外有害气流的影响。也就是要格外注意室外空间中干湿气流和当地季风之方位走向,现在还有一个空气污染的问题。然而,在某些现代建筑中,这一点却往往被人们所忽略。例如,由于超高层的钢架玻璃幕墙建筑的出现,会在建筑物之间产生人为的有害气流,要么是直接将行人刮倒甚至旋到空中而跌伤,要么是因高速气流而产生的负压使得楼上的玻璃像秋风扫落叶似的纷纷落地,危及行人车辆的安全。此类事件,已多有报道。

(三)高楼风问题

在中国古代,民居以一层的为多,两层的住宅也比较普遍,而三层的住宅就比较罕见了。而到了当代,城市住宅以高层和小高层为多,多层住宅在当代的居住区建设中己经成奢侈品了。于是,当代居住区规划向我们提出了传统风水不曾涉及的新课题。

1、高楼风的形成原因

大家知道,气流与建筑物相遇时,将发生绕流,在建筑物的迎风而,将产生如同地理上的风水岭现象的空气分流。分流的空气将从建筑物迎风面的边缘绕过,也就是从建筑物的迎风拐角处和建筑物顶上绕过,因此在拐角的地方风速将大增,而对人的活动影响最大的地方往往是建筑物拐角处的人行通道。建筑物的迎风面越大,也就意味着在建筑拐角处绕流的空气将越多,而风速是与流经的空气体积成正比的,于是建筑拐角处的风速比一般地点风速成几倍的增长。由于当前城市中高层建筑密集,往往两栋高层建筑之间只有一条通道,两栋建筑的绕行风通过一条通道,形成的风速可想而知。如果地面正常是5级风,在两栋高层之间的通道上的风级往往能达到10级甚至更高,这就是建筑设计导致的灾害了。

2、高楼风的解决办法

1)规划上考虑可能出现高楼风的方位。由于我国境内一般冬季风比较强劲,避免设计与冬季主导风向同向的长街道或通道,可能的话尽量使高层建筑错开布置,这与风水上避免布置长通道的做法是一致的。

2)在可能出现高楼风的地方不要布置人流集散的场所。如果必须布置,则考虑设置挡风墙或种植稠密的树木,以改善此处局部的风环境。

3)在建筑迎风面上开洞特别要注意不要产生过大的穿堂风。因为在通道中迎风而行常能使人举步维艰,这是我们在居住区规划和设计中需要避免的。

总之,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水环境和风环境,是风水学者和当代环境设计家共同追求的目标。作者希望能和大家一起,在以后的实际建造中,应用这一理论方法,创造出最好的环境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