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裴翁弟子班招生通知
  • 1
当前位置:首页 > > 优秀论文优秀论文

浅谈“寻龙识穴”-- 曹艾

风水学是中国人的重要发明,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宝藏之一。很值的研究和探讨。很久以来,风水学曾被一些人士认为是迷信,对人类无任何实际价值。但是,纵观古代贤哲和近代贤人们对风水学的研究发展和实际应用,结合我自已多年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我认为风水学是一门集地球物理学、水文地质学、环境景观学、生态建筑学、气象学、磁场方位学、人体生命信息学的一门综合学科。下面就风水学中的四大要素,即龙、穴、砂、水。谈谈我对寻龙识穴的看法。

                                  1、寻龙

一、     龙的生、旺、死、绝形象

风水中借龙的名称来代表山脉的走向,起伏、转折、变化。因为龙善变化,能大能小,能屈能伸,能隐能现,能飞能潜。山势就像龙一样变化多端,故以龙称呼。对龙脉好坏的看法,是审定山脉长远,辩别山脉的大小兴衰如何,又可分为死龙、活龙、睡龙、恶龙。也就是龙有生、旺、死、绝。包括形象和理气两方面,所谓形象的生、旺。即龙脉屈曲活动,气势雄深。所谓象的死、绝。即是龙脉蠢粗直硬、僵死。其审辨的方法是“以水源为定,故大干龙则以大江大河夹送,小干则以小溪小涧夹送,大枝龙以大溪大涧夹送,小枝龙则惟田源沟洫夹送”。观水源长短而枝干大小见矣。俗话说的好“有龙必有水,有水必有龙。”君不见,大小山脉皆有河沟相送随,就是说的这个道理。

 

龙有千姿百态,不能认真的看及其认定,就不能发富发贵,有些想是生生动动,活跃的山脉,也未必主吉祥。因为相定一个墓穴吉凶,还要看水口在什么方向,以及龙脉夹穴入首在什么方位。实际上,龙有四局之龙是必须看清的。乙龙:水口在辛,在乾(据罗盘可以测定)。丁龙:水口在乙,在巽。癸龙:水口在丁,在坤。乙龙得午,入首在艮。丁龙得丙,入首在巽。辛龙得子,入首在坤。癸龙得卯,入首在乾。以上四入首,主大富大贵,但如果入首一差,则福祸便全然不同了。如:坎龙坐戍,艮龙坐甲,震龙坐寅,巽龙坐卯,离龙坐巳,坤龙坐酉,兑龙坐亥,乾龙坐子,入首变,吉凶也随之变,不能犯龙上八煞黄泉,因此,避煞而趋吉,是用龙的关键,不可忽视不顾。

二、     寻龙的迹象

龙起于山,因此无论是哪种形象的龙脉,要先察看它的起生之山,自发祖之山到结穴之处,有绵延数千里的,有的绵延数十里,乃至数千里,不管龙脉长短,它起生之山一定要巍峨挺秀,秀山群为最佳。好比鹤立鸡群。由引起山脉,起伏宛转,穿账过峡。过峡的气象以峰腰鹤膝,细而有力力最佳。其余还有过田,过水等形象,要看龙脉是否活跃生气,最忌臃肿蠢直。再则,龙脉两旁最好有送有迎,送迎者不拘是山峰林木,多则更好。

 

龙身不论何任的宛曲回旋,有些关键之处一定要仔细审察。比如过峡时入首的字向,一定要与祖山出脉的字向一致,倘若过峡时入首时的字向与出脉字向各一致,就像是祖父、子、孙不能一脉相承,不是吉兆。

 

龙脉既然由来甚远,其间不可能坦坦荡荡,一泻千里,由此要细察其行脉中的种种迹象的优劣。如龙脉出发祖山已远,便有高大山峦隆起伏,这是行龙作结之处,称为少祖山。若少祖山离结穴之处仍旧很远,那么此山再分龙脉,此山便成分支龙的祖山。少祖之后,大约便到过峡处,叫做束气。束气之后,又会遇凸起的土堆或石堆,叫做胎星。又叫胎息。一要看这凸堆是否尖圆方正,二要看这些凸堆是否只送无迎,符合这两点才是生发之象。而后至入首处,求其丰肥圆满。再用罗经内盘测出此处在那一个字上,求其生、旺、避其八煞,依法下葬万无一失。

 

三、     识罗经上的八卦六十龙

二十四向,分配在罗经上为六十龙,每向管二龙,二十四山共六十龙,除震兑坎离四卦为体,名曰四正,皆管人龙。乾坤艮巽名曰四阴,皆管七龙。自甲子至丙、戊、庚、壬五子,乙丁辛癸午卯戊庚壬三辰八龙,皆属震。甲丙二辰,已辛癸乙丁七龙,皆属巽。庚壬甲丙戊五午,辛癸乙三未八龙皆属离。丁巳二未,壬甲丙戊庚五申七龙,皆属坤。癸丁乙巳亥五酉,申戍丙三戊八龙,皆属兑。庚壬戊乙丁巳辛亥五亥七龙,皆属乾。以上六十龙分配于二十四气,自甲子、丙子、戊子为大雪,庚子、壬子为冬至,乙丑、丁丑、已丑为小雪,而庚子,辛丑为大寒。丙寅、戊寅、庚寅、甲寅为雨水。前节管三卦象,中节管二卦,后六宫之卦,皆以上六十龙,各又分成八卦,只管定位。如在管之卦为内卦,凡遁甲子卦为外卦,合成二卦。辟如:甲子至已丑八龙属坎。此八龙内外皆坐定坎宫。外遁另来看,为外卦,共成一卦,先排六子,甲子起,共计六十龙。

 

\            识平地龙

在山地易找龙脉,在平原也有找龙之法.平地也有龙脉,其标志固然不如山地龙脉那么明显,但仍有踪迹可寻.它的标志是微地形和水流.。“高一寸为山,低一寸为水”。张子微曰:“中原产地及湖乡,行龙人地至难详,寻 龙来无穴下,茫茫阔远何相当。此名天平只看水,水湾环处是穴中。若还合水去寻穴,望望皆平无定踪。龙若逢水方此,无水难断去不穷”。

 

2、点穴

      一、点穴的步骤

俗话说:“寻龙容易点穴难”。又曰“三年学的个寻龙,十年学的个点穴”。我认为此话是真言,一个人学了很多风水理论的知识,不经过实践或内行高人实地在山峦中指点,实难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比如,有一座孤山,风水学中有“孤山不葬”的名言,孤山在民间称“虎”,又称“印”,如果用右手脱住,是不是手脱“印”,如果怀抱中,也是不是叫“印星”。我的实践中是真的“印”。也就是说穴前有印山或右手旁有印山,代表后代将有功名。穴前为明堂,再向前岸,再向前是为朝山。穴前面有河湾屈而过,如蛇过经,理论上称“秀水或玉带”。如果点穴到位(在腰间),它就是官带。后代可出五品官。点穴在脚下,似为绊,主后人在当地工作,走不出去,也不宜远出。如点穴在脖颈,似为吊绳,主出上吊之人。

      

           龙脉其来甚远,中间又多曲折环节,寻准准确很难。而穴场不过方圆数尺之地,在这么有限空间里再八尺这地作穴,要比对龙脉难的多。当然,点穴也有方法,如果临穴乱点,很可能使得之不易的吉祥龙穴变为祸灾之穴。

       那么点穴的具体步骤又如何呢?先要找到龙的结穴之处,有些龙脉是行到尽头才结穴,有的龙脉是半截腰间便结穴。不论是龙头龙腰,只要具备穴星、龙砂、虎砂、阴水阳水诸标志,便可在此点穴。具体点穴需要罗经,定出金、木、水、火局,确定出一局。再定龙的生、旺、死、绝。择其生旺,避其死绝。砂水环横,明堂居中,便可挖土掘穴。穴不要挖的深或浅,视山脉大小,前面明堂,砂水情况而定。一般是山高深点,平地应挖浅一些.。但必须将浮土挖尽.见到五色润土,便可下葬,当然,还要格外留心穴形,穴要方圆端正,有宏大气象.开口开手之上,要均匀得法,不可搞的奇形怪状或犯了劫煞,那就会成为凶穴.。弄巧成拙,遗害无穷。

 

二、看形点穴

       风水师称宅为穴,相地为点穴。穴有高有低,有肥有瘦,有窄有宽。穴有贯丁者,也有折臂者,有破面者,有坠足者,皆这病穴。《管氏地理指蒙》论穴云:“欲其高而不危,欲其低而不没,欲其显而不明。”穴土不可太湿,不可太浮,不可太顽。宅基要有生气。《博山篇》云:“气不和山不植,不可扦,或有奇纹土隐中,法宜扦。气未上山直趋,不可扦或腰结,或横龙,法宜扦。”气是生机之地,也最宜人们生存。

 

       风水实践证明,择基选址有四个步骤,即是寻龙、观沙、察水、点穴。把气从龙脉引下来,聚之于穴,即山气茂盛,直走近水,近水聚气,凝结为穴。首先是找龙脉,古人认为山是气之源,在《望气篇》中谈到了山的形势与气的关系:“凡山紫色如盖,苍烟若浮,云蒸霭霭,四时弥留,皮无崩裂,色泽油油,草木旺盛,流泉甘甜,土香而腻,如是者,气方钟未休。反之,凡山形势崩裂,其气散绝谓之死”。再是,看山脉走向,看穴地环境,又需用口嘴尝水质的是否苦涩,尝土粒是否辛甜。有的地方有来龙,有护砂,却没有界水;有的地方有来龙,有界水,却没有护砂。在这种地形的情况下,没法点穴,风水学认为通过人工改造不足的地方,也可点穴。一是开渠引水,或筑塘蓄水。对于缺水的穴位,以此法补救才能点穴。背靠来龙主山,左右有护砂,前有明塘,来龙贯气,护砂藏风,明塘得水,这就成了大吉地了。对于一个树庄也一样,如果附近没有河流,也应采取开渠引水的方法进行改造利用。如穴前有溪水经过,不水急躁,宜筑坝缓急而留之。如果来水撞穴反背,可将河流改道。使之成为环护状。二是培龙被砂:来龙低平,砂山低缺,可以人工挑土垫高填补,并植树以增加高度,以达到避凶,调整温度、湿度和降温的目的后,才能点穴。

 

四、     点穴诀

山昂穴窄高处点,四畔平和低处取.。砂局均匀中正作,边宽边紧穴当中。

水斜山乱集中隐,上空下缺定翻身。有来有去寻结局,山穿水尽向腰取。

四围高逼穴易压,岭上寻踪。  四畔低旷穴恐露,  麓下留情。

左高而压穴寻可,右高而压穴寻左。前逼而宜穴扦后,后逼而穴宜趋前。

或近压而远秀,或内泻而外收。穴须高取而论周围。(岭上寻踪之意)

或远粗而近秀,或外窄而内宽,低藏而求窝聚(即麓下留情之意,低窝则富,藏聚则贵)。四畔围弯,宜认穿弓而架箭(穿弓架箭之妙,非但砂局均匀,中正作直然,即边宽边紧,穴当点也)。凡穴在外看,则有偏正之象,在内看正而不偏,方能发福。这个问题一看古墓便知)。众山粗杂,须用移步以换形(粗中求秀,杂中求清),山水两佳局罕有,官禄两就法须知(点穴要得此窍),倘山不如水之有情,禄当就则就之。如水不如山之秀拱,官当迎则迎之(仰而迎高日,迎如迎主宾,形情亲切)。来龙若天然,休贪朝秀而误转。(所以有贪朝失穴,与贪朝失向同理)。过水如弓返,喜得沙挡以深藏(一案能遮百煞)。山直来龙横受,多犯众忌,势逆砂顺,识离乡取贵。水朝砂抱,此地为好穴。三山齐来,望缩藏者以寻穴。诸脉乱出,有跌断者是真龙。

 

 

                         作者:中国易经协会专家会员

                                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姓名学会会长

                                内蒙古乌兰察布市易经协会傅会长

 

                                                 曹艾

                                          二零零八年三月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