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史中早期的重要经典——《周易》,被尊为“群经之首”。《周易》对富民思想有着较为明晰的表达,《周易》的富民思想在中国文化史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易传》中把获财致富,提升到人类活动理想目标的角度来观察,将财富确认为天下之际,个人与社会得以谐调运行的最重要的链环和基础。本文依据《周易全解》及有关注释,对《周易》的富民思想进行肤浅的论述,以祈抛砖引玉,承蒙赐教。
一、《周易》的富民思想
《周易》阐明了获财致富的观念:其首要条件是贞正、诚信,同时亦需具备致富之能力。《周易》实际上反映了从中华民族的诞生到殷末周初,这样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人们对财富现象的认识与总结。《系辞传》曰:“圣德大业至矣哉!富有之谓大业。”意思是“大业,拥有大量的财富。”《周易》曰:“变通趋时以尽利天下之民,谓之事业也。”意思是《周易》认为最盛大美好的事业就是使天下百姓富足。所以古代圣王师法富饶的自然,把富裕天下之民作为自己的政治目标。
二、《周易》重视农业的富民思想
《周易》成书于殷末周初。农业生产在当时是一种先进的生产方式。《周易》从民本思想出发,非常重视农业生产。农业生产的周期比较长,农时显得格外重要。《周易》十分重视制定历法。《泰·象》曰:“后以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后”,上古社会对君王的称呼;“财”,通裁,即裁成治理之义。就是说上古君主制订春、夏、秋、冬四时,使时令符合天地变化及万物生长的规律,以帮助万民按照春、夏、秋、冬四时的变化安排从事农业生产。《大有·彖》曰:“应乎天而时行,是以元亨。”就是说农业生产顺应天地变化规律,按照自然的时序变化进行,就可以得到丰收和吉祥。《周易》紧紧围绕着一个“时”字,要求农业生产必须符合大自然的气候变化,以便获得好的收成。
《周易》十分重视农业新技术。水井的发明是农业史上的一件大事,初步改变了农业完全靠天吃饭的状态。井卦非常重视对水井的维护,一定要防止水井被淤死而导致水井无法使用的情况。《井》曰:“井泥不食,下也。旧井无禽,时舍也。”这句话的意思是,井处于下位易于被淤泥淤死,井一旦被淤死,就会成为连野兽也不会有的旧井,那么就会被“时”所舍弃。《周易》是积极主张“趋时以应天命”的,被“时”所弃就是被上天、被上帝、被人民所抛弃,这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从中体现了《周易》对水井的高度重视,而这种重视主要是从重视农业生产以富民的角度出发的。
《周易》非常重视耕牛的护养,也是重视农业生产以富民的一种体现。总之,《周易》从其特有的民本思想出发,特别重视农业发展,走出了一条重农时、农技的重农、富民之路。在几千年的中华文明中形成了一种绵绵不绝的优良传统。
三、《周易》重商重财的富民思想
《周易》非常重视商业的发展。《周易》作者认为发展商业是利己、利民、利国、“利天下”的大事。认为人民可以不从事农业生产,可从事商业活动以获取利益。《周易》六二爻辞说:“不耕获,不葘畲,则利有攸往。”高亨解释说:“不从事农业,则出外经商或干它事,乃能得利。”《周易》认为上古圣人发明了种种交通,运输工具以促进商业的发展。《周易》把远方经商求利,看作是沟通天下货物的有无,使人民富裕的重要手段。
《周易》还要求君主以国家的名义设立市场,为商业发展提供便利条件。《系辞传》曰:“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周易》把设立市场,经商求利,看作是利国家、利民众的好事,则充分反映了《周易》设市重财的富民思想。
《周易》把“财”放在了一个举足轻重的位置。不像后世儒家那样把“义”与“利”完全对立起来。《周易》认为“财”和“仁”、“义”都是国君进行统治的必要条件。《周易》曰:“圣人之大宝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财,理财正辞、禁民为非。”意思说“圣人的重大珍宝是盛位,用什么来守持盛位?用‘仁人’,用什么来聚集仁人?用财物,经营财物端正言辞而禁止百姓为非乱法就是‘合义’。”《周易》在这里的“财”甚至比“仁”、“义”还重要,因为只有拥有大量的财富,才可能聚起大批的仁人,君主才可能保持自己的“大宝”之位,可是拥有大量的财富是聚“仁”行“义”的前提条件。
《周易》把发展商业看作是兴国利民的经国大事,并把财富看作是聚仁行义,治国富民的基础和前提条件,从而充分地反映了《周易》重商重财的富民思想。
四、《周易》节欲恤民的富民思想
《周易》作者要求君主体恤民情,节制自己的欲望,从而达到富民的目的。《周易》曰:“天地节,而四时成。节以制度,不伤财,不害民。”意思说“圣人立制度以为节,故能不伤财害民。”人欲之无穷也,苟非节以制度,则侈肆,至于伤财富民矣!还提出了“君子以俭德辟难”。即是说古代君主可以通过在个人生活中提高勤俭之德以躲避灾祸,从而达到“不伤财,不害民”的目的。充分体现了其恤民、爱民的富民思想。
《周易》主张兵民合一,民为兵之本;统治者在兵戒这一“国之大事”上,一定要充分地领会《师》卦卦象的深刻内涵,做到包容人民,蓄养人民,积蓄民富。《周易》主张祭祀重德而不重物。要求君主祭祀时要取孚于民,取孚于天,不必过分注重祭祀物品。这在客观上也减轻了人民的负担,有利于促进人民的富裕。
五、《周易》平施共富的富民思想
《周易》提出“称物平施”以富民的观点。《小畜》卦九五爻辞中提出“有孚孪如,富以其邻”的观点。意思是“不独富也”。 《周易》追求的是整个社会的共同发展、共同富裕,这才是真正的“大业”。
《周易》在平施共富思想的指引下,主张君主应该与民同患难,损上益下,君民共富。《益彖》曰:“损上益下,民说无疆,自上下下,其道大光。”意思有二:(一)减轻赋税之剥削,君之财物收入稍减,民之财物保有稍加,是为损上益下。损上益下,则民悦无疆矣;(二)减轻压迫,君上以谦卑之态度,听取民之意见,是为自上下下。自上下下,则其道大大光明矣。《剥·彖传》中说:“上厚下安宅。”要求君主厚待民众,这样才能使上层的君位安定。君主减轻对人民的剥削是人民富裕的最重要的前提条件。总之,《周易》中这种利民富民的思想,无疑是难能可贵的。
总之,《周易》的民本思想突出地表现在求利益民的富民思想方面。审视《周易》中的种种富民思想,我们不难体会到,其思想确实是很深刻地发掘了聚财致富现象中的一些必然规律,而这些思想又都在后世长久的文化史中留下了相当深远的影响。是一个值得全面探讨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