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裴翁弟子班招生通知
  • 1
当前位置:首页 > > 优秀论文优秀论文

帛易之我见---安拥

一、还原先天八卦与立体八卦
马王堆帛书中有关易经《系辞》有如下残缺记载:“天地定立,[        ],火水相射,雷风相薄”。邓球柏、刘大钧等很多学者将缺失部分补充为“山泽通气”,并将后两句颠倒,又将“火水相射”变成“水火不相射”,成了“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生硬地去附会现在通行版《说卦》中的爻辞部分。笔者以为这种做法不妥,帛书的排序自有其道理,“天地定立,[泽山通气],火水相射,雷风相薄”才更为合理。这也应是帛书易的原貌。
这两种排序,表面上看只是文字顺序上的差别,实质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卦序。“天地定立,[泽山通气],火水相射,雷风相薄”的顺序,正是帛书最有价值的部分,即反映了先天八卦顺序。
根据乾为天,坤为地,离为火,坎为水,震为雷,巽为风,可知缺失部分必为兑和艮,即泽和山。但究竟是“泽山”还是“山泽”两者都有可能。笔者以为应为“泽山”,其它不变。这样可以将“天地定立,[泽山通气],火水相射,雷风相薄”排列成:
乾  [兑]  离  震
坤  [艮]  坎  巽
乾、兑、离、震、巽、坎、艮、坤恰恰是先天八卦顺序。
所以马王堆出土的帛书,应该是对争论了近千年的“先天八卦为宋人臆造”之说的否定。“先天”与“后天”,起码在汉之前就已经存在,无非是宋人为区别而起的名字罢了。
从另一方面看,“天地定立,泽山通气,火水相射,雷风相薄”也反映出八卦是起源于空间的。
在空间直角坐标系中,将八卦初爻、二爻、三爻规定为X、Y、Z,将阴爻规定为0,阳爻规定为1,再用坐标点(X、Y、Z)来分别表示八个卦,则得乾卦( )为(1,1,1),兑卦( )为(1,1,0)……(如图所示)
 

从图中可以看出,乾-兑,离-震,巽-坎,艮-坤,正是空间正方体的四条边,按照从右到左的顺序排列,则得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即先天八卦顺序。
乾与坤,兑与艮,离与坎,震与巽,所处的位置恰好是正方体的大对角线。 “定立”“通气”“相射”“相薄”就是古人对这种空间方位关系的最直接最简单的语言表达。另,《周易·系辞传》说:“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这些都足以证明八卦源于空间,对八卦的研究应该回到空间。 后来人错误地将八卦归于平面,导致出现很多解释不通的地方,以至显得牵强。在笔者多年的研究和应用中,先天八卦及先天八卦数规律性更明显,应用起来准确率更高。这一观点笔者在1994年郑州召开的“周易与未来科学国际研讨会”上提出,得到美国三六易学研究会秘书长范希涛教授的高度赞同。
 
二、由纳甲之误探寻真正的京房纳甲
现有纳甲一直是沿用所谓的汉代京房氏的纳甲方法,流传至今从未改变过。但究竟根据什么,却没人解释过,它是否合理,是不是真正的京房纳甲也无人提出。就笔者看来,这种纳甲方法应用起来存在很多问题,八卦本身一些明显的规律被破坏了。
首先,八卦里的六合卦、六冲卦不均衡。坤卦既与乾卦六合,又与震卦六合,而巽卦则与谁都不六合。对八卦来说,每一卦的机会应该是均等的,不应该有特殊存在。
其次,装卦时乾卦和震卦装法相同,破坏了整体规律,所以只能用口诀去机械地记忆,究竟为什么,却不甚清楚。就这一问题,笔者曾在1997年安阳会议间与唐明邦、赵定理两位老师探讨过,他们对此表示肯定。
笔者认为这些不平衡现象的出现,要么是传误,要么是先人故意隐瞒。
从帛书中看,上体顺序为乾1、坤2、艮3、兑4、坎5、离6、震7、巽8;
            下体顺序为乾、艮、坎、震、坤、兑、离、巽。
将上下体按阴阳顺序重新排列可得:
乾1  艮3  坎5  震7
  坤2  兑4  离6  巽8
利用这一顺序,或直接在上体顺序中将十天干纳入,得到的应该就是京房氏天干纳甲方法。即纳天干为:乾纳甲;坤纳乙;艮纳丙;兑纳丁;坎纳戊;离纳己;震纳庚;巽纳辛。余壬癸,分给乾坤二卦。
壬甲乾  丙艮   戊坎   庚震
癸乙坤  丁兑   己离   辛巽 
这样,乾在内纳甲,在外纳壬;而坤卦在内纳乙,在外纳癸。这样既合理,又规律性明显。
纳地支也应遵照这一卦序。即:
震在内子寅辰,在外午申戌;
  巽在内丑亥酉,在外未巳卯;
  坎在内寅辰午,在外申戌子;
离在内卯丑亥,在外酉未巳;
  艮在内辰午申,在外戌子寅;
  兑在内巳卯丑,在外亥酉未;
  乾在内午申戌,在外子寅辰;
坤在内未巳卯,在外丑亥酉;                       
这一装卦方法与原来的装卦方法比较,仅仅改变了乾卦,其它顺序没变,但是装卦的规律性更加明显了,而且六冲卦与六合卦也均衡了,八卦的变化也更加对称、和谐、均等,用起来也方便、准确。这种纳甲方法,也许才是当年真正的京房纳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