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裴翁弟子班招生通知
  • 1
当前位置:首页 > > 优秀论文优秀论文

从医易同源展望医易同盛----黄若源

    易经,被古今中外的学者奉为我国古代历史的经典著作之首,是群经即十三经《诗》、《书》、《易》、三《礼》、三《传》、《论语》、《孟子》、《尔雅》、《孝经》之首。易学是华夏文化的源泉,它对中国古代的天文、地理、历法、自然科学、哲学、宗教的产生和发展起着深刻的影响,特别是和与中医学的关系更是密不可分。可以说,中医学完整理论体系的形成和模式以及各朝代理论和临床实践无不打下易学思维的深刻络印。灿烂的祖国传统医学,正是在易学的强大思想理论推动下,才走过了数千年长盛不衰的漫长历史,为中华民族的健康和繁衍作出了不朽的贡献。《易》与《医》的作用在华夏的文明史可谓举足轻重。以下就医易同源的话题发表一下本人的看法。
一、从历代中医学的发展看医易同源
    医易同源之说虽然最先提出是明朝的伟大医学家景岳先生张介宾,但是,我们可以从历代中医学的发展,特别是中医学的经典著作和各朝代医家的代表性的著名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中印证医易同源或医源于易之说。
    首先从始于先秦时期的中医学最经典著作《内经》来看《易》与《内经》的密切关系。周易说:“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内经》说:“太虚寥廓,肇基化元,万物资生,五运终天,布气真灵,总统坤元。”周易说:“一阴一阳之谓道,夫易开物成务,昌天下之道,乾称父,坤称母。”《内经》又道:“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土纲纪,变化之父母,主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上述《易经》与《内经》简单几句有关天地、乾坤、和阴阳的概念就道出两者不仅关系密切,其出形同一源,这不仅是由于二者是较为接近的历史产物,更重要的原因是阴阳之道的哲学思想都是两经的核心内容。
从先秦哲学的发展历史来看,阴阳五行是阴阳家研究的主要对象。阴阳家最早出现于古代传说中的唐尧时执掌天文历数的官吏。后为战国未齐国人邹衍所提倡的学派。而真正成形的阴阳五行哲学思想是从《周易》经传的演变而来的。
    虽然目前仍有学者不承认阴阳的概念源于《易》。但是,只要认真客观地研究,就可以发现《周易》之阴阳概念孕育在阴爻和阳爻的演变过程和关系中,这一点可以从甲骨文、金文、陶文的数学卦的研究成果中考证。而《易传》中提到“阴阳”的文学共有十二处,可以说是萃取出阴阳哲学的精华。《易传》不仅讲阴阳,还说五行。这一点我们搞风水学问的从后天八卦中很容易看出来。《易传、说卦传》说:“帝出乎震,齐乎巽,....坎者,水也,....成乎艮。”这段话是以季节和方位说明了八卦的顺序。又说:“乾为金,坤为地(土),巽为木,....艮为地(土)。”将八卦分属于五行,这是《易传》阴阳五行的四时流变生化原理,为阴阳五行理论的发展首开篇章。它对《内经》的系统理论形成的影响是最为深远和直接的。《内经》以及中医学后世发展的理论和实践丝毫都离不开阴阳五行的理论运用。另外,贯穿《内经》的始末的天人合一的基本思想和方法论,也是与《易经》同出一辙的。而《内经》中太阴、太阳、少阴、少阳的概念更是直接来源于周易的符号学说。因此,从上述易经先于内经的哲学思维方式和方法的共同运用等证据都说明中医的祖经典《内经》源于易经或易经相关的文化。而成书于秦汉时期的《黄帝内经》全面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是中医学由单纯的经验积累阶段发展到系统的理论总结的时代标志。在这个意义上完全可以说是医易同源或医源于易。
    汉朝张仲景的《伤寒论》更运用易学更加到了淋漓尽致的地步。《伤寒论》的卓越贡献在于创立了六经辨证,而其三阴三阳的概念就直接来源于易经。而《伤寒论》对方剂学的贡献更是划时代的,它使中医学的实践从此进入了中药治疗时代,而历代本草学家多以张仲景对药物之运用为圭臬。方剂处处有易学数理运用的痕迹。理论方面常常运用十二消息卦、八卦论四时、天人对应六经的证候等易学八卦的理论。
    唐朝著名的医学家王冰是我国运用易理全面注解《内经》的奠基者。杨上善也运用十二消息卦阐述《黄帝内经太素》中的太易生万物的思想。大医家孙思邈对医者更是明确提出“周易、六壬、并须精熟,如此乃得大医。”“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的要求,从而指出了易学对医学的指导作用。
    金朝刘守真精通易理,独出心法,成为温热学派的开山。刘氏研《内经》病机十九条。六气为病,独缺一条燥。为此,刘守真补此一条,成为完壁,此皆因受“乾为天而为燥金”之启发也。金朝张子和善用汗法下三法,在历史称之为攻下派之代表人物,其言医理也不离八卦之坎离水火既济之象。总之,金元四大象,刘河间、张子和离火论,李东垣的太极坤土论(脾胃论、补土派开山)、朱丹溪的相火论,都以易学理论来阐明自己的医学思想,从而使中医学的系统理论更加完善和发展。
    明朝有两位著名大医学家皆述及医易同源的论述。孙一奎著《医旨绪余》,并对《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论》作了更进一步的阐述。言“深于易者必善于医,精于医者必通于易,术业有专攻,而理无二致也....以小道视医,以卜筮视易者,亦蟊测之识,窥豹之观也....”孙氏论及的医易同源之理以及对人们小道视医、卜筮视易的尖锐批评我们现代人可值得借鉴。另一位是明朝张介岳,是一位中医学史上继往开来的伟大医学家,著有《景岳全书》、《类经》、《类经图冀》,而其著作《医易义》、《卦气方隅论》是历代以来最为全面的探讨,易医之间关系的医学家,正是其对易理的精通使其把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他指出:“天地之道,以阴阳二气造化万物;人生之理,以阴阳二气而长养百骸。易者,易也;其阴阳已备于内经,而其变化莫大乎周易。故曰天人一理者,一此阴阳也;医易同源者,同此变化也。医易相通,理无二致,可以医而不知易乎。”可以说,到此时,医易同源之医以易为体,易以医为用到达了认识的高峰时期。
    清代著名的医家吴鞠通、叶天士、陈修园及清代医学评论家徐灵胎、吴谦等皆有的易注医论医的著作。
    总之,翻开中医医学史我们就可以发现,中医药学的每个重要发展时期的中医名家名著,无不是伴随着其精通和融会贯通易理而诞生的。由此可见,易与医同源,是同源于中华民族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古代哲学思想和思维方式,也同源于易学派生出来的四时、四象、天时、八卦的象数符号系统理论模式,正是这些易理思维模式和系统模型,给了中医学强大的发展推动力和生命力。
二、认清医易同源之现实意义与历史意义
    如上文论及,既然易学的理论在历史上一直是中医学发展的基石和催化剂,易学与中医学在华夏的文明史和发展史起着不可磨灭的重要作用。为什么近代甚至在当今21世纪易学和中医学一样面临着被歪曲、抵毁,甚至叫嚣取缔的危机呢?其实,综观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长河,易学以及易学衍变的各种术数和中医的发展一样,都是随着中华民族的盛衰而起落的。进入近代的历史,中华民族饱受西方列强和日本侵略者的欺凌。由于近代我们的民族文化也饱经西方文化的侵蚀,易学和中医一度几乎走向被取消的边缘。可喜是,中华民族的独立和富强首先解放了中医,经济改革开放和思想改革的开放也救活了易学和易学研究。目前易学和中医一样,是唯一的不需要国际通行体系的独立学术体系,它们各自以其强顽的生命力在中华民族的大生活圈中生存着,而且现在正随着中华民族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的强力推动下正渐渐从复苏走向壮大发展。
    易学和中医的兴旺同中华的振兴同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君不见现在全国的易学热和中医热。更不用说全球兴起国学热、汉语热、针灸热、中药热、风水热等,这不是华夏政治经济的掘起,导致易学、国学文化的振兴吗?文化是一个民族生死存亡的精神支柱,与人民和国土及其它有形的物质同等重要,要推毁一个国家相对容易的,但要征服一个民族的文化是最困难,也是唯一能够征服一个民族的途径!西方的一些别有用心的学者正是企图使用和平演变的方式来征服不屈不挠的中华民族。可见振兴作为中国古代的经典代表的医易文化是何等重要。这就是从医易同源的论证再深一层次看医易与中国文化和中华民族同振兴的意义所在。从我们个人的细微角度来看,认清了医易同源、医易同理之后,更加应该为自己作为一个医学或易学的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张大医家说得好:“易者,易也,其阴阳动静之妙,医者,意也,合阴阳消长之机....天人一理,医易相通,理无二致。”我们每一个易学者,必须具有医者之父母心和医之良意,如此才可施展仁心之术,替求易者排忧解难。而医者,虽不一定要精通易学的各种术数,但却不能不懂易学天人和阴阳消长之机。只有将病人看成一个与自然相联系的有机整体(这就是天人观,阴阳变化观),才可以真正治病救人,而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甚至治好了身病治不心病。
三、 时代的发展呼唤医易同盛
    在21世纪自然科学和人类文化发展不协调的道路上,易学与中医遇到同样的尴尬。这是现代科学的方法与模式,与传统中国文化的方法与模式不一致导致的。但是,正如伟大之科学家钱学森在其洋洋三万字的《中医之现代化》一文所说的那样:“中医的现代化可能引起整个科学的革命。”对医学界来说,如何使中医与西医汇通合一,使中医充分与现代科技结合是目前医学界也是人体科学的最大挑战。其实,经过近几十年大量的中医和现代科学结合的研究,如天人关系的重新认识,经络存在的客观验证,甚至意识对电流的影响等等,已无可置疑地说明中医特别是阴阳五行之气的概念包含深刻的辩证法原理。中医是一门广义的科学。这种科学本质的揭示使中医现代化的同时会导致整个科学观的根本性飞跃。与中医相比,易学应用研究特别是最为有实用意义和广泛影响的命理学和风水学也存在同样的命题。
    我认为,易学、特别是易学应用的研究如果不与时俱进,不引进现代科学的研究模式和自然科学的原理,引入现代统计学的实证方法,一味各门派各个人各自为战,不形成系统的可重复数据是难以形成一门实体科学的。或者也难以被主流科学接受。举风水学实践为例,八宅派风水、三合派风水与玄空飞星派风水的准确性与前提条件具体如何,有说服力的案例有多少,能否系统化集中,是否足以达到统计学的要求,凭个人的实践有时难以达到。必须整个业界去努力,使其案例和理论系统化、标准化,这样才可以发展成方园和规矩。
又如命理学,有时一个四柱是否可论从格还是扶弱格,往往单从理论上难以认定,各名家可能各执一词,但是只要我们稍为改变一下这种几千年来的算命模式,学习一下医—患的模式,向中医学的问诊学习一下,用忌神马上从实际的应验中解决了。作为一个曾经十多年行医经历的我,我常常思考,命理学研究的方向不应该几千年来纠缠在算命中的理论和无谓的格局和用忌的研判之上,过去吉凶的事实是检验用忌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这就是医学的问病史可以解决的问题。(当然我也不赞成不精通用忌研判的基本功学习)。命理学和风水学以及其它玄学应该着眼于如何找出命理和环境在实践岁运中的五行用忌多小加以纠正,以达到和医者一样,用心性因素和后天环境来替人“治命”(其实是调整阴阳五行的用忌平衡)。如此易之应用方可再度与医并行,重登历史高峰。
    值得注意的是,易者不仅通过后天环境改变例如风水学和环境物品的调节可以改善人的气场达到治病效果,更加可以直接运用象数系统的概念和“气”的概念迅速达到感应治病的效果。目前发展起来了易医和象数医学,八卦医学都是这一类,这是一类崭新的辅助诊疗方法,是从医易同源走向医易同流、同行的可喜开端。
总之,易学的研究和应用必须要象中医一样要走与现代化的科学相结合的标准化研究才是真正的出路。
    展望中华大地,上有英明的领导,下有数百万易学研究应用大军和数百万的医学雄师,我相信伴随着中国在世界的重新掘起,易学和中医学这二颗东方最具生命力的璀璨明珠在21世纪一定能够再现奇彩。正是:
 
阴阳易经通内经,医易同源东方升;
 
五行气数合象数,医易同流华夏盛。
 
黄若源(一源居士)
戊子年于寒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