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裴翁弟子班招生通知
  • 1
当前位置:首页 > > 优秀论文优秀论文

论世界观与人生观----彭永强

     人活在世界上,首先要认识这个世界。按照一般人理解,所谓世界就是泛指地球。其实,地球在整个宇宙中仅是沧海中的一粟,渺小得微不足道。如果用人来和宇宙相比,人仅仅是喜马拉雅山上的一只小蚂蚁而已。人类要认识世界,首先要认识世界的总体——即宇宙。若问宇宙是什么?简单的说:宇宙是由空间、时间、物质和能量所构成的统一体。
     宇宙一词,出自我国古代著名哲学家墨子的著作。他用“宇”字来表示东、南、西、北四面八方的空间;用“宙”字来表示古往今来的时间,而这两者合在一起,便是指天地万物的大小、远近、过去、现在、将来,和已认识的、未认识的东西。其实,宇宙是无始无终、无边无际的。目前,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可以说是十分有限的,因此我们对整个世界的认识都存在几个大盲点:1、未认识的;2、看不到的;3、听不到的;4、摸不到的。正因为如此,人类对宇宙的认识,由于现时人类本身“知能”的限制,要突破上述的盲点还需很长的时日。
我们可以从下面一些统计资料去看看宇宙,你就会觉得宇宙是无比浩瀚和无比深邃的了,它足以令人类永远遐想,足以令人类永远深思。
     △现时人们已经观测到离地球最远的“星系”是130亿光年(以每秒30万公里的速度计算)的距离,但这只不过是以地球作为出发点所看到的一个方向,还有另外三个方向的距离未作计算。
     △以130亿光年距离去观测到的宇宙中的“星系”有1250亿个,而每个“星系”里面都有几万到几万亿颗恒星。
     △最近,美国太空网报导,宇宙直径至少有1560亿光年。宇宙从137亿年前大爆炸开始,到目前为此,宇宙仍在不断地膨胀,因此说,宇宙是无始无终、无边无际的。
     △“行星”(围绕恒星运转的天体,本身不发光,体积直径达800公里以上,质量必须在50亿亿吨以上,它不受运行轨道影响)是宇宙最基本的天体系统。太阳是颗恒星(恒星是由炽热的气体组成),由于距离地球太远,看来貌似不动。但它也是无时无刻地以20公里/秒的速度在自转。在太阳带领下的“太阳系”亦围绕着“银河系”以250公里/秒的速度在周转,太阳系绕着“银河系”旋转一周约需要22亿年的时间。因此说,不管宇宙中的行星或恒星都在高速地运行。
     △太阳表面的温度约为摄氏6000度,其核心的温度更高了,假设拿取一杯太阳核心的液体放在地球表面上,这杯液体的高温可以把地球表面上一千公里范围内的物质熔化为灰烬。
     △太阳的体积等于一百万个地球的体积,但有些“红巨星”的体积却是太阳体积的3千万倍。太阳的光线可谓十分之强矣。但“超巨星”的光度却是太阳光度的数百万倍。太空中有些星球的结构密度比水的结构密度还要稀疏,但有些星球的密度却大得不得了,假设将“白矮星”凿出一粒象绿豆大小的星体到地球上,以人的力气而论都无法将它从地上捡起来。
     △目前,宇宙间存在着:超高位、超高压、超高密、超真空、超强磁场、超高速、超自转等等迹象,这都是我们人类未知的知识领域。多少年来,人们都很渴望知道它们的的实质是什么?
     根据上述这些资料,我们恐怕对宇宙的认识总算有一个概念了。而我们从“宇宙概念”中,会获取到一个什么样的启示呢?我们应该知道:宇宙是一个物质的世界,是一个“动”的世界,是一个“变”的世界,它虽然在“动”在“变”但却是有规律可寻。因此,人类对这个伟大的宇宙应该是无限的敬畏,并且要遵从宇宙的规律和法则(一切顺其自然),从而去思维、去实践。人类千万不要认为自己是万物之灵,而妄自尊大,目空一切。反之,要充分运用宇宙的能量和整个世界万物和谐相处,而使人类的生活过得更加幸福。但可惜有些人,往往出于无知或偏于“执着”,在不知不觉中有意或无意地去和宇宙抗衡,违反宇宙规律,破坏了人类和自然界的和谐。如果长此下去,必然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人类就会惨遭没顶之灾。
人类诞生初期,由于“知能”低下,对整个世界是缺乏认识了。故此,只能是按“人性”的本能在地球上生活。这个时期人类还处于“以性统智”的初级阶段。只有在近几千年来,随着人类思维的不断升华和科学实验的不断发展,人类才逐步走上“以智统性”的高级阶段。正是这样,人类社会就能迅速发展了。
     “人性”这只是人的本能,但“人性”要和“理性”溶合,才是真正的“人性”。当一个人慢慢长大以后,将会反问自己:“我生长在这个世界上应该做什么?应该怎样做才对。”这种思维层面就称之为“人生观”。
      几千年前,我国的先贤们早有提出了“人生观”的见解,他们认为人生观应以“道”作为思维核心,并而从“道”中引伸出“天道”、“地道”、“人道”和“天人合一”的具体概念。至于“道”应如何解释呢?其实,“道”就是宇宙规律。通俗地说就是:“一切顺其自然。”因为人类生活在宇宙这个大时空中,人类是十分渺小的,是十分单薄的,是十分脆弱的,“知能”亦是十分浅薄的。故人类不按宇宙规律而生存,就必然遭到大宇宙的淘汰。我们暂且不说天道、地道,单从“人道”方面来论述一下。
     “人道”是以“德”来显示其内涵的,因此,“德”就是衡量世人的一切言行的标准了。辩证地来说,有“道”之人必然有“德”,有“德”之人才称得上是有“道”之人。人们习惯就将“道”与“德”合称为“道德”。从这个意义来说:“道德”就是人类的精神基础,肉体只不过是实践精神的躯壳罢了。
    “人生观”的领域是十分广泛的,要探讨这个博大精深的领域还可以延续几千年,甚至几万年。但从现代人的现实来看,有几个关键性的“道德观念”是一定要树立的,否则你就不适应现今人类社会的要求。
     一、从人的“认识论”来说,首先要建立一个“无为观”。“无为”一词,出自于古代先贤老子《道德经》第三章“为无为,则无不治”。“无为”一词,在《道德经》中出现了十二次。老子为何要反复强调“无为”呢?因为“无为”观念的真正含义是:“一切顺其自然,则一切都会自然发展。”这个“无为”观念,对各个层面的领导者来说,都要具备这个思维层面。“无为”不是无有作为,而是要培养自己养成一种“顺其自然”,不要“执着”的心态。虽知,“不执着”就是“顺其自然”,能顺其自然者就是有所作为了。正如古代“击壤歌”中所唱的“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如果领导者都能采取“无为而有所作为”的心态去管治下属,下属就能顺其自然而运作,领导者所管辖之处就能治理。由于一切顺其自然,这就是“合于道”的心法,一旦“合道”,则“无所不能为”,故“无为而治”的管治方法是天下无敌的。
     二、从人的“修身伦”来说,应树立一个“以德立品”的修身宗旨,俗语说:“三岁看长大,六岁看终身”。一个人的品德从小就要培养。而培训的基地主要是在“家庭”,培训导师主要是靠家庭和父母,是一个幼儿“成龙”或“成虫”的孵化场所,奉劝世人切勿等闲视之。
人的一生其“德行”重着体现是否有三个玲珑心——爱心、善心、孝心。
     一个人,这三颗玲珑心若铸炼而成,他就能爱国、爱家、爱人民。他稍有赢余便能广发布施,蓄德积善。他对父母、师长、上司都会感恩回报。这种具有高尚品德之人,必然能和宇宙万物和谐共处,这就是“天人合一”的最佳体现。具体地说,人类在修身养性方面特别要注意几方面的修维:
     1、“居后不争”。老子说:“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只要人能舍弃争先争胜之心,便能明白老子说的“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富,富贵而骄,自遣其咎”之理。总的意思是说:莫自持聪明,锋芒太露,应抱持以退为进的处世态度,不要到处树敌,这样才能“安然自保”。
     2、“寡欲”。老子说:“罪莫大于可欲,祸其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老子亦说过:“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意思是说:人一形成“物欲观念”就会神昏意乱,身体感官和灵性受损,绝不能进入“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的人生境界。孔子亦说过:“功名存于心,则焦虑之情生。利欲留于心,则烦恼之情增。”
     3、知“生死有道”。庄子说过:“生死犹如昼夜交替,故生不足喜,死不足悲,生死都是一气所化。”又说:“人之生,气之聚,聚则为生,散则为死,生死为伴,通天一气。”人类要正确理解生死是自然规律,是物质转化而已,不要存“执着”之心。现世人往往贪生怕死,其思维核心是留恋“物欲”而不知宇宙“规律”,故生前不良之所作所为而造成之罪祸均由此而生矣。
      三、在处事“方法论”上,要学会一套“唯物辩证”的思想方法。须知天地万物都在不断变化,绝无静止的万物存在。《易经》中演绎的八卦,就是把天地万物的辩证方法阐述得很清楚。因此说:“不明《易》者,不得为相;不通《易》者,经商不利。”老子亦说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故世上万物都有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而且万物都有正反两个方面,正反方面都能独立存在但亦会不断转化,其中“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这句名言就是表达这个道理。老子在传道于孔子时说过:“聪明而深察者,其所以万难而几至于死,在于好讥人之非也。善辩而通达者,其所以招祸而要至于身,在于好扬人之恶也。”故聪明善辩之人,往往自持而伤人而带来了杀身之祸。虽知整个世界大中有小,不要以大为大。小中有大,不要以小为小。其实大上有大,小下有小。故大无穷,小亦无穷。这就是唯物辩证哲学问,我们人类的一生,接触的事物何止千千万万。但最根本的处事方法就是认识矛盾,承认矛盾,并学会转化矛盾,要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主观能动性,去争取解决矛盾,那么,遇事和处事就能达到圆满呈祥的效果。
四、“谦逊为本”。由于人类生存在地球上仅有五百万年,相对地说人类只是一个宇宙婴儿。因此做人要事事谦虚,千万不要不懂装懂,妄下断言,虽知天下无奇不有。新生事物层出不穷,天外有天,人上有人,“常胜将军”是不存在的。秦朝时期吕不韦曾将《吕氏春秋》一书高挂城门,并大言不惭地曰:“若有人能改动此书一字者,奖百金。”但历史证明,时至今日 《吕氏春秋》已被世人发现有十多处误谬之处。
      在本文结束前,再讲一个佛家的故事,它会使人有所收益的。
      在唐朝,有一个人姓卢,名叫慧能,定居在南方,三岁丧父,稍长,卖柴养母。在34岁那年,有一天,他挑柴在街上卖,听屋内有人诵读《金刚经》,其中有句经文是:“应无所处,而生其心。”他顿时有悟,就问那个唸经人说:“你念什么经?”那人答:“是《金刚经》。”慧能又问:“经从哪里来?”那人说:“是黄梅五祖哪里来的。”慧能说:“我想去学习,路有多远?我家还有老母亲,靠我打柴养活。我怎样才能去呢?”那人说:“只要你有这个愿力,我拿钱养你母亲就是了。”结果,慧能不顾千里之遥从南走到北去拜见五祖弘忍禅师,并立志出家当和尚学佛。五祖见慧能有佛性,便留他在寺庙干舂米什活一干就是八个月。一天,五祖命寺内700徒众各写一首偈语(实际是一场考试),以便选择继承人。其中一个高徒写道:“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慧能听此偈语后,认为不妥,经五祖同意,即时高声唸道:“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正是这四句偈语,慧能的智慧显示出来了,故五祖正式传他为禅宗继承人,排名六祖。之后,慧能按五祖嘱咐为免同门争位,来到广东四会一带,藏匿在民间15年,继续修维,直到公元676年才在广州法胜寺(今天光孝寺)公开露面,并定居在韶关南华寺说法,长达37年之久。
      慧能六祖在几十年的传教中,大胆破除佛祖的权威,认为众生皆有“佛性”,人人都可以成佛,不承认“外在佛”,认为佛就在人的本心中。这种理念和儒家“人皆可为尧舜”的性善论相通的。他顿悟的“应无所住”的哲理,亦和道家圣贤老子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宇宙规律理论是一脉相承的。他还主张佛家实施“自由任道”的生活方式,强调寺僧应建立“劳动自养”制度,这些主张促进了禅宗在中国的迅速传播及广泛发展。其实,慧能六祖的智慧已远远超出了宗教范畴,而渗透到哲学、文学、艺术等多领域及百姓现实生活的各个层面。故六祖的智慧是非常卓著的,故人们尊崇六祖的确是众生所归。他的言行被弟子法海汇编成书,书名叫《六祖法宝坛经》,在世上广泛流传。慧能六祖,终年76岁。千多年来,六祖慧能的智慧一直受到世人的推崇,在国际上被誉为“东方三圣人”(孔子、老子、慧能)。
       一句《金刚经》使慧能顿悟,成为佛学先师,何解?
      “应无所住而成其心”这句话是如来佛祖说的。多少年来,人们都在探讨这句话的内涵,有书本记载的文字解释亦有多种,人们口头上的讨辩就更无法计算。其实,这句话阐述的内涵是指出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根本要领。扼要地说便是:人应该树立一个认识世界、认识人生真谛思维层面。
在这里,我们可以剖析一下,“应无所住而成其心”这句话的内涵:
        应:可理解为“应有尽有”(泛指世间万物);
        无:没有的意思;
        所:所处(泛指环境、位置、地位);
        住:指“住所”(包括长期的、暂时的)或表示事物运行中停顿、停止之意。
      “应无所住”这句话可演绎成为:世间万物在运行发展过程中都没有固定的模式,没有固定的形态,没有固定的终止,一切事物时刻都在变化之中。如一个人,从娘胎出世之后,成为婴儿,之后是经历了幼年、少年、青年、中年、老年的生长过程,一直到死亡,人都是沿着这个发展过程而变化的。又如“水”,它都是沿着液体、气体、固态这“三态”时刻在循环变化之中。“人”与“水”的变化来看,这是一种自然现象,是一个自然规律,这现象和规律是任何一种力量都不能改变的,只能“顺其自然”。“顺其自然”就是“宇宙规律”。因此,人类一定要树立一个合应宇宙规律的思维层面,这个“顺其自然”的思维层面就是佛家所说的“心”,故说:“应无所住而成其心”了。由于万物都是“顺其自然”而生,“顺其自然”而运行,故人类的思维(心)绝对不能产生“妄念”、“执着”之杂念和宇宙规律抗衡。人的“妄念”往往表现出:吃喝玩乐、追逐名誉、地位、色欲、升官发财、奸谣掳掠、嗜血成性、争权夺利、伤天害理等等属性。故人一有“妄念”、“执着”的思行,就会受到自然规律的淘汰,到头来不得善终。反之,人若养成了,一个用功读书,而增长智慧;勤劳自食而不娇不懒;能感恩回报,供养父母;能讲孝悌忠信,讲礼义廉耻;不断去消除贪、嗔、痴的陋习,并能乐善好施;以博爱为怀等等高尚的“明心见性”德行,他就能和世间万物(万物有道,万道归一)和谐共生,那么人这个“佛心”就铸炼而成了。佛家说:“心心心,难可寻,宽时遍法界,窄也不容针。”人一旦具有“佛心”,他就能进入一个无灾无难、无悔无限、知生有道、知死有道的极乐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