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古称堪舆术。即临场察勘阴阳二宅<俗称相地>。其早在《周易》的《系辞》中就讲到“易与天地准,故能弥伦天地之道。仰观天文,俯察地理。”神话传说中的风水创始人是“九天玄女”。据《轩辕本纪》记载“风水术”乃“青乌子”所创:“皇帝始划野分州,有青乌子善象地理,帝问之以制经。”古本《青乌经》已经失传。
“风水”这个名词的由来。为东晋时期著名易学家郭璞所著的《葬书》中出现。他对“风水”的总结:气乘风则散,界水而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
据国外有人口专家通过多年的人口普查性别论证:“生活在大城市条件好的地方,生女孩数量比例多于男孩,而生活在贫困山区条件较差的地方,生男孩数量比例反而多于女孩。”其实,关于这个论证,我国古代先贤早就做过深刻的研究,并知道此现象的存在。郭璞《葬书》里就有“山管人丁水管财”的论叙。
那么,山为什么管人丁,水又为什么是管财呢?对此,易学界人士说法不一。例如:有人说是住在山区地带人丁兴旺,住在靠水的地方生意兴隆,富裕。也有人说,几千年来,山区的人不断涌向城市,而山区人口不但没有减少,反而还不断增加,这就是山区望人丁。在古代,陆路交通不发达,运输大多是靠漕运,贸易经商的货品聚散地大多都在沿江沿海的城市,所以有水就有财。还有说是,一个地方的人丁是否兴旺与山有关,一个地方财物是否丰富与水有关。其实这些说法却都歪曲了古人的本意。
古人所讲的“山管人丁水管财”就是人们居家生活的环境。我国古代先民的居住环境有巢氏发明的巢居,有轩辕氏发明的穴居。巢居的人们居住方式是依树而居,为的是防御来自自然界的猛兽袭击。现代生活中,我国西部少数民族的吊脚楼即是巢居的延续。而穴居就是住在土洞或溶洞的居住方式,这种居住方式且冬暖夏凉。至今我国山西、陕西省等部分地区任然有窑洞居住。俗云:“山高水也高。”也就是说,山有多高水就有多高,山上的植被吸收了空气中的水分释放到地下,所以就形成了高山流水的自然现象。在古代,先民们大多是依山而居,狩猎种植粮食农作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春耕、夏种、秋收、冬藏,循环往复。只有在山上多种粮食,才有更多的收获,粮食多了,才能更好的繁衍后代。“民以食为天”,粮食多人丁就兴旺。现代人用钱能买到粮食,在古代因为没有钱币,相互之间只能是以货易货。粮食就是钱财,有了粮食就能够换来自己想要的一切东西。所以,粮食越多的人家就越富有,这种观念直至后来人们发明了钱币,但粮食却依然是财富和地位的象征,朝廷官员们的俸禄都是以多少担粮食来衡量职务地位的高低。这个规律一直延续至清代。
所以,先民们的粮食既是繁育后代的保障,又是他们最大的财富。那水为什么又是财呢?因为古人居住的地方除了少量的穴居外,大多数人的居家都是以木结构的草房屋,所有的粮食都是放在家里的。这种木结构的草房屋,最怕的就是失火,一旦家里失火,粮食被烧光,不但财一点都没有了,人也就无法生存。要想解决失火所造成他们财富【粮食】的损失,唯一方法就是用水,所以先民们每个住家的厨房里都有一个蓄水的大木桶,他们从山上用木制或竹制的涧将终年不断的溪涧长流之水引至木桶,使桶内始终为满水状态。俗云:“穷灶门口富水缸。”也就是说,厨房里做饭烧的柴草要少放,能管当餐用就够了。今天还有部分住在大山里的人家依然是保持着将柴房建在离房屋有一定距离的地方,以免柴草失火殃及房屋这种生活的好习惯。所谓的水管财、那就是水能保住财。
“风水学”通过几千年的演变至今,它已经成为了一门综合环境学、建筑学、哲学、天文、地理等多门学科的综合体系。风水流派众多,有形势派、三合派、八宅派、玄空派、过路阴阳派等数不胜数。但无论哪一门派勘察风水,都离不了山,水的。例如:过路阴阳派认定的山为阳水为阴,高为阳低为阴。并附有口诀:“一二三四要山,六七八九要水。”也就是说,震巽 坎坤的先天为阴,需阳山来调和;乾离艮兑的先天为阳,需阴水来调和。玄空派从一运至九运中的坐,向中有犯上山,犯下水和犯上山下水之说。
笔者在应用实践中对玄空风水里的一地一太极,一户一太极是相当认同的。
古人云:“山主灵,水主秀。”我们现实生活讲究的居住环境应尊崇自然法则,因我国地处北半球的中、低纬度地区,人们在选择居住地应当按先民们那样,遵循坐北朝南的原则。古人云;“坐北朝南屋,想尽天下福”。这样的房屋能避开北方的寒气,又能迎着南方的望气。如再能够依山傍水而居,在这样山川秀丽的地方生活,一定能人丁兴旺,财运亨通。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得以休养生息,陶冶情操,既能使人身心健康,又能延年益寿,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最佳境界。
作者:储安金
中国易经协会安徽省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