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裴翁弟子班招生通知
  • 1
当前位置:首页 > > 优秀论文优秀论文

人因宅立 宅因人存 —陈文宗

人因宅立   宅因人存
——论阳宅风水的产生及其作用和影响
    书云:“宅者,住也,故聚众而居也”。阳宅即房屋,乃是人们日常生活居住、工作学习和生产经营的场所。而阳宅风水术,是中国古代建筑活动的指导原则和实用操作技术,实为中国传统建筑的灵魂。它在古代建筑的选址、规划、设计和营造中几乎无处不在,是一门集哲学、天文学、地理学、地质学、建筑学、水文学、生态环境学、园林景观学、美学、心理学和伦理学等多学科的综合理论体系。

一.道法自然    源远流长
   阳宅风水观,最初起源于远古先民在大自然威胁到人类生存的时侯,通过对自然界各种现象的观察、思考、感悟、学习、实践、总结,而逐渐形成的“天地人合一”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发展的理念;并在长期的实践运用中探求建筑的择地选址、规划设计、确定建造方位和时间、室内装饰布局与天道自然、人类命运的协调关系;以求利用天地自然的力量、利用阴阳五行的平衡原理来获得吉祥、生旺的好气场,从而促进人们健康和活力,达到趋吉避凶而产生的一整套包含指导理论和实用操作技术的阳宅风水学术体系,并贯穿于整个五千年文明史。最早的卜宅文字见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上:“贞,作大邑于唐土”,“乙卯卜,争贞:王作邑,帝诺,我从之唐”等和《尚书·召诰》上的:“太保朝至于洛,卜宅。厥既得卜,则经营”。(这里的“卜”字应理解为考察选择之意,并非单纯的占卜。)尔后有关相宅的记述相继出现在各种典籍上,如《尚书·召诰》之“成王在丰,欲宅洛邑,使召公先相宅”;《史记·周本纪》之“成王使召公卜居,居九鼎焉”;《说苑·至公》之“昔周成王之卜居成周也”,“周公卜居曲埠”;《艺文类聚》之“爰乃卜宇金陵,萦带林壑”;《隋书·高祖纪》之“龙首山川原秀丽,卉物滋埠,卜食相土,宜建都邑”等等,虽文字表述不同,其义却都是记述早期先人卜地相宅之轨迹。它折射出人类认识自然,利用自然和敬畏自然的文化情结,并一直沿革传承,影响着后世人们择地相宅之风水观。

二.阴阳枢纽   人伦轨模  
    宅经云:“夫宅者,乃是阴阳之枢纽,人伦之轨模,······其最要者,唯有宅法而真秘术。凡人所居,无不在宅······犯者有灾,镇居祸止,犹药病之效也。故宅者人之本,人以宅为家居,若安即家代昌吉,若不安即门族衰微”。大至国都、中至州县、小至乡镇、乃至小山村,只要是人居住的地方,虽然大小不同但其规矩和道理都是一样的。因为阴阳乃天地之祖,为生化孕育万物之父母;而阳宅实乃天地阴阳两气相交感之枢纽、人伦阴阳(父母)交媾之场所、人类诞生之摇篮,因此宅经一开篇就开宗明义地指出了宅屋及其宅法规矩即阳宅风水的重要性。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于是各种规范指导住宅的选址,规划,设计和营造的相宅术之书即阳宅风水经书应运而生,先后涌现出诸如《黄帝宅经》、《地典宅经》、《三元宅经》、《文王宅经》、《孔子宅经》、《宅锦》、《宅挠》、《宅统》、《宅镜》、《天老宅经》、《刘根宅经》、《玄女宅经》、《司马天师宅经》、《淮南子宅经》、《王微宅经》、《司最宅经》、《刘晋平宅经》、《张子毫宅经》、《八卦宅经》、《五兆宅经》、《玄悟宅经》、《六十四卦宅经》、《右盘龙宅经》、《李淳风宅经》、《五姓宅经》、《吕才宅经》、《飞阴乱伏宅经》、《子夏金门宅经》和《刁昙宅经》等等不胜枚举。可见人类祖先对阳宅风水十分重视并且有相当深刻的认识,历史上阳宅风水术也相当发达和盛行,自它产生之时起就已在社会上广泛流传并深入人心,成为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而且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经久不衰。即使是到了科技文化高度发展的今天它依然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和影响,它不但没有被历史长河所湮没,而且还以更加顽强的生命力向世人展示着它特有的文化魅力。

三.地善苗吉   宅吉人荣
     《三元宅经》云:“地善即苗吉,宅吉即人荣”。此犹如农人在育苗和植苗前都必须先选择一块地力旺盛、土壤肥沃、水分和阳光充足的土地来使用,以期使所育和所植之苗健康茁壮成长,也即是苗吉。同样地在建筑房屋之前也必须先择地,对周边环境、龙脉山峰、地形地势、地质水系、气候风向、土壤植被、方位朝向、有无形煞等,进行一系列认真细致的考察、综合评估,最后确定具体的范围、地点和房屋朝向,以期达到地善、宅吉和人荣。只有首先保证地善才能做到宅吉,只有宅吉才能最后达到人荣。如果把阳宅拟人化,它是以大地形势为身体、以溪流泉水为血脉、以土地为皮肉、以草木为毛发、以屋舍为衣服、以门户为冠带。因为地之吉凶,直接关系到宅的吉凶,而宅的吉凶也直接影响到所住之人的荣枯兴衰。因此择地相宅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不论藏风也好、聚水也罢,目的都是为了聚生气,营造一处“好气场”,使所住之人受益。长期实践证明,地理环境会给人们生理和心理带来不同寻常的影响,这也正是阳宅风水术经久不衰的魅力所在。

阳宅风水

四.人因宅立   宅因人存
      子夏云:“人因宅而立,宅因人得存。人宅相扶,感通天地,故不可独信命也”。家宅对于人来说犹如鸟兽对窝的依赖,《三命通会》有“神无庙无所归,人无室无所栖,命无宫无所主”。因为人是由于房屋才能建立基业的缘故。俗话说安身立命,只有先做到安居然后才能乐业,这也是相宅术(阳宅风水术)早于相墓术的原因所在。古人往往以阳宅风水论象荣华之源,宅吉则家运昌隆、人丁兴旺、子孙官禄荣华、衣食无忧;宅凶则家运衰微、人丁稀少、子孙不继、衣食不足而背井离乡,宅屋无人居住和看管,久而久之自然就荒废破落。因此房屋也是因为有人需求才得以存在,故说宅因人而得存;《三元宅经》云:“人之福者,喻如美貌之人。宅之吉者,如丑陋之子得好衣裳,神采尤添一半;若命薄宅恶,即如丑人更又衣弊,如何堪也?故人之居宅大须慎择”。其实好的阳宅风水应力,不仅仅只有对象貌丑之人得到一件好衣裳而顿时徒添光彩之功,而且对于正走好运之人更会锦上添花和对背运之人也有雪中送炭之效。既然人为自然界天与地作用的产物,人在天地间生存无不受着“阴阳之枢纽,人伦之轨模”的阳宅风水之制约和影响,人和房屋为相互依存关系,因此就应该协调好人宅关系,使天地感通,以达到兴旺发达之效果;若违背“天地人合一”之规则,久之就会造成家破人亡。此唇亡齿寒之理显而易见,家宅风水一旦破败而所住之人岂有不败之理?

五.辨证传承   科学发扬
    阳宅风水术虽历经几千年的总结发展,已经形成了由单纯理论概念、到实用操作技术、再到实践效果验证的一系列庞大体系,但其中不泛掺杂着部分封建迷信的成分,甚至还夹带有许多民俗的东西;这固然有人类历史认识的局限性,但也不能全盘否定它的科学成分,抹杀先圣的真知卓见以及人类追求和认识“天地人合一”、因地制宜、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协调发展的理念。我们不应该老是用怀疑的眼光、排斥的心态去对待它;而应该用辨证、包容的心态,力求从科学的角度,去理解和研究风水文化,借鉴现代在西方悄然兴起的诸如《人生地理学》、《人文地理学》、《行为地理学》、《环境心里学》、《医学地理学》等边缘学科来佐证和解读各种风水现象;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去揭示风水的奥秘和神奇的应验效果,用风水文化和技术来弥补现代建筑的不足。
     总之古老的阳宅风水学说并没有过时;特别是在当今科技文化和经济都高速发展的情况下,人们受“人定胜天”的观念影响和经济效益诱惑驱使,对自然的无节制索取,过度开发利用,各种现代建筑遍地开花,房地产开发热潮方兴未艾,城乡建设趋同性等弊端已经给地球环境和自然生态造成破坏和负担,也给人类自身生存环境带来威胁的时侯,中国风水文化精髓“天地人合一”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发展的理念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如何将古老风水术接轨于现代科学,并融会贯通,不断充实完善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技术,更好地为现代建设服务,为人民造福,已成为广大研究者的宏愿和共同课题。


(作者:中国易经协会副会长  陈文宗 福建省莆田市)

本文由中国易经协会副会长陈文宗先生提供,

中国易经协会秘书处整理发布,转载请说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