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裴翁弟子班招生通知
  • 1
当前位置:首页 > > 优秀论文优秀论文

论了易之道心—刘鑫

《周易》亘古之妙法,宏深之国粹。传伏羲,始作八卦。《系辞》曰:“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一朵花与一世界,孰大孰小?孰轻孰重?花由播种至绽放,承大地之涵养,雨露之恩泽,日月之德泽,集宇宙五行之力得以绽放,故云:“一花一世界,一叶一乾坤”。周易成书历经沧桑,“伏羲画卦,文王演易,孔子作传”。自孔子后,学易者浩如烟海,著作如雨后春笋,但精易者甚少,了易者几何?典籍甚多,难以数记,实则如盲人摸象,各执一角,断章取义,臆测为说。学易者,纵命百岁,穷天下之书可得乎?非也,欲了易理者,非穷人生之道不可得也

易之所蕴,非固执者之所能得。《象传·乾》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四季交替,斗转星移,永不停息,人亦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乾卦以龙取象,或隐于地,或见于田,或跃于渊,或飞于天,寓意人生不同境遇。人之一世,殊为不易,百事沧桑,古今多变,若固执己见者,不知变换思路,时时更新人生态度,则不能了解易经之理,“古人不见今日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时序的变迁,人生的无常,易学的妙就在于其变与不变之间,如古人所云:“此心自无始以来,不曾生,不曾灭,不青不黄,无形无相,不曾有无,非大非小,超过一切限量名言踪迹对待,当体便是,动念即差”。空不真空,变不真变,“真空妙有”即是易经的真谛,若执着于周易八卦之只字片言,则终不解八卦之义。

易之所蕴,非不知善恶者之所能得。《象传·风雷益》卦辞讲:“风雷,益,君子见善则迁,有过则改。”子曰:“见贤思齐,见不贤则内自省也”,“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一切善恶,皆由身显,一步踏空,万劫难复。孔子之所以精通易理,与其之对善恶的分别不可脱离,因为有了对善恶的正确认识,纵然孔子不知易理,其为人也定像易理之规范,如理如法。莫轻小恶,以为无殃,水滴虽微,渐盈大器。莫轻小善,以为无福,水滴虽微,凡福充满。所谓“善似青松恶似花,看看眼前不如他。有朝一日遭霜打,只见青松不见花。”起心动念之间,不可轻忽掉举,这样,对于周易的学习,是一种基本的素质。

易之所蕴,非不知谦逊者之所能得,《象传·地山谦》初六象辞:“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也。”为人处世,当如大地,中庸之道,谦逊待人。没有虚怀若谷的境界,难以理解易经的奥秘。“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如大地之广纳博大,不凭匹夫之勇,血气之刚。忍让并非消极,谦逊并非懦弱。向前看世界虽然美好,背后的世界却更宽广。外实中虚,重明以丽乎正,柔丽乎中正,心怀谦恭,虚心向学,才能有所认知,传承文化。

易之所蕴,非不知足者之所能得。《象传·泽水困》,兑为正秋,金风萧瑟,物老凋零,人生低谷,莫不如此,庸人得之,苦不堪言,殊不知,境随心转,草木虽枯,而其果成熟,德泽加被,好不欢喜。快乐与痛苦就在一念之间,“一池莲叶衣无尽,数株松花食有余”“居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何等自在?《困卦》用饮食,美酒,官位,车等世俗诱惑来考验君子之心,一旦贪图于物的拥有,那么终究会在失去时愁云惨雾,不可终日。不能克服物欲诱惑,贪图无厌的人,又怎么能和《周易》产生共鸣呢?

易之所蕴,非不知通达者之所能得。《象传·水风井》“君子以劳民劝相,井者,通也,下水上达”,将民意上通于治国者,治国者恒顺民意,则可以保天下。“善将者,其刚不可折,其柔不可卷,故以弱制强,以柔制刚”,以此行之,不明乎道义,岂能了悟《周易》?

“月到中秋分外明,人生能度几中秋”,月光亏欠,尚有还来之日,人生一瞬,何时再归?对世间万物贪求无厌,终会变成赤负;对生死命限贪爱执着,毕竟难逃苦空;不得人生大自在,难解《易经》真谛。在人生中,不滞凡情,不起圣解,平常心,不分别,谦虚,恒顺,明善恶,则得大自在,自然万物,不离八卦,易经真理,不脱规矩。所谓“闻见觉知非一一,山河不在镜中观。霜天月落夜将半,谁共澄潭照影寒?”。一如窗外寒秋,褪尽铅华,归于自然之本。

 

 

 本文由中国易经协会整理发布:

 转载请说明出处!

                                                中国易经协会秘书处

2013年3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