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贯天地、通今古的事业,三国时期的政治家曹丕就说过:“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回归十年来,依据基本法和“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方针,在中央政府的高度支持和两任特首的领导下,经过文化界同仁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香港文化事业发展取得很大成就,外界对香港的文化氛围有了新的肯定的评价。事实证明,体现中华文化宽厚包容精神的“一国两制”,切合香港文化事业的内在规律,不但为她提供了宪制依据,也给她带来更广阔的空间,并注入了长远发展的强大动力。沿着这个路向走下去,香港的文化事业一定有辉煌灿烂的明天,在全民族文明进步中显示出恒久的魅力。
推进国际国内文化交流
中华民族是一个生命力极强而包容性也极强的民族,中国最古老的文化典籍《周易》就一面提倡“自强不息”,一面提倡“厚德载物”。在漫漫上万年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一直发扬多元精神,接纳不同的外来事物。在古代,中国由数十个不同民族组成,各民族来去轮流统治国家,但中国永在,中华文化一脉相承、不断发扬光大。步入近代,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内忧外患,但中华民族把血肉筑起新的长城,最终打败帝国主义,赶走殖民主义者。在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上,中华文化发挥了巨大作用。当1949年中国人民站起来之后,经历30年改革开放、国家处在迅速现代化之中,中国重返世界舞台中央的今天,中华文化又将发挥她特有的作用。
香港是中国近代史的奇迹,是华人社会第一个基本进入现代化的地方。香港是中西文化交汇之地,由于历史的原因,她避开了近代中原的政治动荡,分期分段累积了现代化经验,形成一套完整的现代社会秩序,最能体现新旧交融、古今揉合、东西兼容的特色,香港文化有既不同于传统中国文化又有别于近现代西方文化的特殊规律,可供内地社会现代化研究借鉴。因此香港也是一个文化奇迹,香港人的成就,是要花一百年才可以修成的中国现代化成果。因此香港既是国家的物质财产,也是国家的精神财产。在国家经济现代化、文化和社会现代化过程中,香港都能肩负重要使命。回归之后特别是近五年来,香港作为中国的特别行政区,在国际国内文化交流中扮演积极和重要的角色,提供一个稳妥和公平的平台。
文化交流及合作 特区政府在过去极力促进香港与各国的文化联系,以推动文化艺术发展。这些联系及交流有助集思广益和经验交流,从而有利于香港文化艺术界百花齐放、蓬勃发展。在角色定位方面,强调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研究,继承和发扬中国丰富的文化遗产,建立自己的文化特色;并面向国际,增强与世界各地交流。在对外文化交流中,既重视传统的英语国家,也顾及亚洲邻近地区和欧洲大陆等地,开展全面交流。在对内文化交流中,既与珠江三角洲有更紧密的互动合作,成为珠江三角洲对外文化交往的门户,更以城市为文化交流的核心,着重“城市与城市”之间的交流。过去五年,民政事务局做了大量的文化交流工作:
文化合作谅解备忘录 我们透过签订文化合作谅解备忘录,加强与其他国家在文化艺术方面的合作。特区政府已与11个国家签订了文化合作谅解备忘录,这些国家包括加拿大(1994)、意大利(2002)、菲律宾(2003)、埃及(2004)、新加坡(2004)、韩国(2004)、克罗地亚(2004)、荷兰(2005)、匈牙利(2005)、越南(2006)及法国(2006)。
粤港澳文化合作 粤港澳三地负责文化事务的政策局于2002年11月举行首次文化合作会议,并于2003年8月签署粤港澳艺文合作协议书。根据有关协议书,粤港澳每年会轮流举行会议,至今已举办了七次会议。我们透过成立不同的工作小组,加强合作与交流。在过去四年,合作机制一直有效地运作。合作和交流活动已由官方层面发展至半官方层面和文化艺术界。
特区与内地更紧密文化关系安排协议书 特区政府与中央政府文化部于2005年11月签订内地与香港特区更紧密文化关系安排协议书,进一步加强与内地的文化交流和合作,共同推动中华文化的发展与传播。民政事务局随时与文化部举行会议,研究具体合作措施。
亚洲文化合作论坛民政事务局于2003年创办亚洲文化合作论坛,以促进亚洲地区之间的文化合作,让与会者交流妙计良策,并推动文化艺术及创意产业。论坛旨在促进和加强各地政府之间的联系;配合和推动私营企业在文化及创意产业方面的合作;以及提升香港作为亚洲文化创意之都的形象。
过去四年,亚洲文化合作论坛得到区内文化团体和人士的认同。除来自内地和八个亚洲经济体系(印度尼西亚、日本、韩国、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及越南)的文化政策官员外,国际文化界翘楚、文化领袖和创意企业家也会聚首一堂,在论坛上交流意见。为了提高艺术界的参与,过去四年的亚洲文化合作论坛均邀请相关机构合办活动。这对亚洲八个经济体系来说,是彼此分享发展文化艺术及创意产业经验的难得机会。此外,我们的联系亦深入扩展到中国内地,特别是珠三角地区的各大城市。国家文化部代表、全国多个省及直辖市的文化厅、局长率团来港,参与其中。
亚洲文化合作论坛迄今已举办四届,已逐渐成为亚洲地区的文化品牌。我们在今年年中会举办第五届亚洲文化合作论坛。届时,我们可藉此良机就着社会对文化交流日益殷切的期望探讨未来路向。
艺术发展基金 鉴于本地艺团和艺术家对与海外和内地文化团体及组织建立文化网络的兴趣日浓,我们由2001年11月起运用艺术发展基金,资助本地艺术家和艺术团进行外访文化交流活动,以便向国际社会推广香港艺术。在过去五年,我们共批准97项拨款申请,基金拨款总额为1200万元。我们更于今年1月向基金注资2000万元,用以继续支持外访文化交流活动。
与领事馆及文化机构合作 我们亦定期联络各国驻港领事馆及文化组织,探讨海外团体来港举办文化表演和展览的机会。其中包括“法国五月”活动、“墨西哥九月”文化艺术节、拉丁美洲“荟萃香江”等演艺节目以及电影及展览。
双边文化交流计划 就政府间的主要双边文化交流计划而言,我们举办了中法文化年(2003—2005)、中国意大利年(2006)、中国“俄罗斯年”(2006)、庆祝中国和埃及正式建立外交关系50周年活动(2006)、鹿儿岛—香港交流计划及国际演艺协会第二十届国际会议(2006)。
国际文化活动 香港艺术发展局亦推行不同的文化交流措施。近期在这方面推行的措施包括了2005年“交易场域——珠江三角洲的文化想象”计划。艺发局邀请来自内地、澳门和本地的艺术家、文化评论家进行互访及文化交流。作为国际艺术文化机构总会的附属会员,艺发局在2006年参与协办在香港举行的亚洲区会议,筹划在亚太地区建立艺术与文化机构的网络,以及分享推动艺术的经验。艺发局更自2001年起参与“威尼斯双年展”,向国际社会推广香港的视觉艺术,并促进本地艺术家与海外艺术家之间的文化交流。
除此之外,由民政事务局负责管理的艺术及体育发展基金亦资助了各项艺术体育活动。其中包括2006香港国际青少年合唱节、今年1月的第六届华文戏剧节。香港将于今年稍后时候主办第六届“国际戏剧与教育联盟”大会,预期会吸引约1000至1200名来自世界各地和香港的代表参加。香港国际——亚太现代音乐节2007,这项国际音乐盛事把亚洲作曲家同盟大会及国际现代作曲家协会国际现代音乐节合而为一,亦将于今年11月在香港举行。香港演艺学院亦将邀请美国茱利亚学院著名教授在今年6月来港,为演艺学院学生、内地艺术教育学院学生及有兴趣的公众人士,主持不同艺术门类的大师班课程。在今年12月,演艺学院将在港主办欧洲艺术学院联盟国际领导人研讨会。
进一步发挥“一国两制”的文化力量
近来许多民意调查都显示,近年香港市民安居乐业,各界欣欣向荣,关注国情、唱国歌、讲国语、识简体字、认同中国人身份的港人已上升至65%左右。政权的回归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而人心的回归是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人心回归说到底,主要是文化回归,就是对我们的民族文化——中华文化的认同。实现了这一回归,才能达到邓小平先生所要求的“尊重自己的民族”,以身为中华民族的一分子为荣。港澳台各地了解中国文化的人士一般都是爱国者,甚至以李约瑟为代表的研究中国文化的外国人也非常热爱中国,可以说明这个问题。实现了人心回归,市民才能自觉地认识到,香港与祖国荣辱与共、血肉相连,香港同胞才能与内地同胞同甘共苦、手足相通。因此我认为,回归至今,香港进步的最大动力、创新的最大力量,也就是“一国两制”的文化力量,仍未完全开发出来。当有一天这个力量发挥出来,才发挥了“一国”与“两制”的最大威力,“一国两制”才得到完全成功的实践。随着两地关系愈来愈密切,谅解和默契愈来愈多,香港的贡献将从经济开发和行政管理方面,推广到文化方面。
因此,文化建设是和风细雨、润物无声的,其目标要让市民不论族群和原有文化背景,都认同中华文化,不妨称为“认祖”;香港作为岭南文化核心区域,文化回归还有必要追溯回岭南传统,不妨称为“归宗”。所谓“香港明天更美好”,就包括在文化建设上继承发扬中国传统,同时吸收全人类文明成果,创造中国的现代文化。
一个国际大都会必须是文化之都,一个成熟的文化之都,可以容纳各式思想与生存方式,并能从多元化之中取得创新与凝练。但一个不成熟的国际都市,虽容纳了各式思想与生存方式,多元化的后果却是庸俗与混乱。中央给予香港的“一国两制”,意味着发展与机遇,但也意味着矛盾与张力,香港要发挥“一国两制”之功效,必须加强文化建设,既充实完善其既有内涵,又在继承与创新中发展。
香港的文化发展,在于继往开来。继往,就是超越在英治时期殖民统治的局限。这个局限曾导致香港的经济与社会偏向发展。我们要完成整体的、综合的现代化、深度的现代化,就要有广阔和深远的世界视野,其中包括建立我们的文化价值体系。开来,就是扩大区域联系,寻找中国传统文化的动力根源,谋求与珠江三角洲融合,完成香港的文化回归。对于香港的一切文化传统,要保存,要整理,要论述,要开拓,要使到香港的文化,走在中华文化发展的前列。
在回归以来实践探索的基础上,香港的文化政策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多元一体,和而不同。”透过宪政架构与社会环境,培养总体的文化发展方向,容许并鼓励对内容的多元诠释和不同表达方式。总体方向是传承中华文化和香港的地方历史文化的各种形式、流派与精神传统,使之揉合创新,并积极面对国际以及全球的文化潮流与思想。这个文化格局,谓之“多元一体”。
努力跻身国际文化都会
我们的国家已经成为世界政治大国、经济大国,并正在建设世界文化大国。香港在国家经济建设、对外开放方面一向贡献卓著。香港在文化艺术上也有相当成就,如在上世纪后期相当长时间里,曾作为世界电影业中心之一,号称“东方好莱坞”。凭着既有基础和实力,以强大的祖国为后盾、以中华文化为依据,加上港人富于智慧、敢于拼搏的香港精神,扎扎实实发展文化事业,努力跻身国际文化都会,相信也会为国家跻身文化大国作出特殊贡献。
比较内地和亚洲周边地区,未来香港文化发展具有明显优势,其中既有资金优势,也有其他硬件、软件优势。仍以电影业为例,香港电影节已有30年历史,经过努力有望办成具有较大国际影响的电影节;香港有海内外知名的电影人,为重振“梦工厂”,特区政府今年起每年斥资3亿港元,协助业界解决融资困难。再以文化馆、博物馆为例,以香港文化中心为代表包括各社区文化中心在内的场馆、设备,都是世界一流的;以香港艺术馆、香港历史博物馆、香港文化博物馆为代表的各种博物馆,都拥有世界一流的硬件设施,也有藏品、展示方面的软实力,去年又斥资买下古建筑甘棠第建成“孙中山纪念馆”。办成世界一流的文化馆、博物馆并非脱离实际的空想。
在总结回归以来特区政府文化建设方面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我们会继续推行和完善现行政策,包括考虑展开一项研究,探讨政府一直以来采取的文化交流方式的成效,并因应香港文化界的情况和最新发展,以及其他国家的经验,建议适当的策略和方式;今年是香港回归祖国的十周年,我也希望与祖国及亚洲各地人士,探讨大局面的现代文化问题,参与建设新的人类文化新秩序,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及和平发展所需要的“软力量”作出贡献;我们会继续支持政府与非政府机构举办访港和外访的文化交流活动;我们更会继续把握机会,与著名国际文化机构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合作,在香港举行不同国际文化交流论坛活动。举例来说,我们将资助由世界艺术教育联盟主办的首届世界创意高峰会,这个高峰会为亚洲文化合作论坛2007的活动之一。世界艺术教育联盟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辖下三个非政府机构组成,分别是国际戏剧与教育联盟、国际艺术教育协会及国际音乐教育协会。我们会继续考虑在香港成立保存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世界中心。
我们在提倡发展中华文化的同时,致力于保护既有的西方文化并鼓励各种外来文化的发展,包括少数族群文化的保持和发展。捍卫文化多样性是基本法赋予特区政府和社会各界的神圣使命,也是香港作为国际都市的生命力所在。中西文化发展不能偏废,回归之前传统文化未得到足够重视,回归之后大力发展中国文化,这不代表西方文化可以不予重视了。如以香港管弦乐团为代表的西乐团,政府不断加大支持,该乐团已成为世界知名的交响乐团之一。著名博物馆、展览馆、乐团、公园、动物园等等,都是作为国际大都会不可或缺的条件。
同时,香港还要始终站在国家和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香港的文化综合优势,是不可替代的。香港无论在时代脉络,地域脉络,或政治脉络,即天时、地利、人和三方面都有它的独特之处,要好好掌握,充分利用历史传统和区域优势的条件,让香港成为展示中华优秀文化和世界时尚文化的中心城市。要让全人类优秀的文化艺术在香港“百花齐放”,让香港成为世界文化艺术的百花园;让人世间那些普世价值、人类的崇高思想,在香港茁壮成长、生发升华。这,就是显示中国人智慧、独步当今世界的“一国两制”的文化魅力。(作者系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负责文化事业的民政事务局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