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易预测的科学依据
说到预测,我们每一个行业都有预测,比如经济预测,地震预测,市场行情预测,股市预测,天气预测等等。
所谓科学依据和数据,只不过是预测的中间媒介,而不是预测结果本身,比如气象台对天气的预测必须借助对温度,湿度,高层气流状态,历年天气统计资料,卫星云图等为依据,但所有这些依据都只能作为中间媒介,并不等于是晴天,或雨天的结论。也就是说,对于未来哪天是晴天雨天的结论是靠对过去的气象资料这种媒介来做出预测判断的。
而《周易》预测,同样有其大量的历史统计资料和事物变化的哲理作中间媒介,从伏羲时代以来的几千年里,各朝各代都有预测的专门机构及官员,在古代:有诸葛孔明(擅长排兵布阵,创作《八阵图》),张良(秦末汉初军事家),袁天罡(天文学家,形象学家代表作《推背图》),陈抟(又称“陈抟老祖”,公布出了河图洛书)等高人列为术士,其能力可以左右天下大势。
近代:有南郭(郭高一)北匡(匡常修)都在易术中有独到见解。
现代:先天奇门创始人王凤麟,台湾国学大师曾仕强老先生,都可称为一代宗师。
其打量的预测结果都要经过事实的验证,几千年的打量史料,积累了人们对自然界及人类社会各种事物变化的系统知识,掌握了事物变化的客观规律,这就有了预测事物的科学理论依据。
因为中国特殊的文化断层,西方文化的大量入侵,导致《周易》在民众心中的地位一落千丈。实打实来说,《周易》就是我们中国几千年文化的核心,是中国的“顶尖科学”所在。
《四库全书总目.经部易类小序》中说:“又《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音员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而好易者又援以入《易》,故《易》说愈繁。中国的建筑,医学,音乐,绘画,日常生活等无不与《周易》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一般来讲《易经》分为易理派,和数术派。数术派包括:预测术与风水术。
预测术包括:太乙,六壬,奇门,六爻八卦,生辰八字,手相,面相等。
风水术包括:峦头派与理气派。
峦头派包括:形势派,形象派,刑法派。
理气派包括:八宅派,命理派,阳宅三要派等。
二:易医同源
医源于易
今天之医学是何等的繁荣与昌盛,集聚了多少人力,物力,兴建了多少医院,培养了多少医生,拯救了多少身命,攻破了人类健康方面多少难题,医学在人们的生活中有多么的重要。
然而,医学特别是中医能够解决好多西医不能解决的问题,这得益于《易学》的阴阳五行原理。然而,易学的理论源头是《易经》,医学的理论源头是《黄帝内经》,《易经》更是位列众经之巅,被称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可见其科学性和重要性是得到世人的认可的。
《黄帝内经》曰:“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谓内格。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己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可以说这是从古至今提出的最有智慧,最明智的养生之法。
治病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怎样不得病,怎样使我们不吃药的情况下就能够健康,能够长寿。
本人查阅大量的资料,目的是找寻一种能够做到“以人为本”,且达到治未病又能普及的养生之道。对于健康方面我找寻的答案分为以下两方面。
一种是病已出,用医学的方法解决。这就正应了“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虽能救死扶伤,可身体早已受到伤害,即使“破镜重圆”也难回归从前。
一种是病未出,用养生之道解决。所谓的养生之道,不管它用的是哪种方法,皆不能有的放矢,也就是无法准确知道自己的先天体质以及发展方向。只能盲目的全方位的养生,尽管也有效果,但绝不是最佳的方法。要真正做到合理的养生,一定是要因人而异,以人为本。
一个人的健康是随时随地都需要呵护的,所以,真正的养生之道必须要本人能够实施,否则都将受到局限。这的确是一大难题,从古至今都无法达到,以至于人人皆病出而治,使医生常常处于紧张的拯救过程中,连最懂养生之道的医生都没有条件养生,更别说不懂养生之道之人如何养生。医生忙碌于诊治病人,家庭忙碌于对病人的照顾,健康之人也无法保护自己,终究也会劳累成疾,又成为下一个病人,这实际上是一种恶性循环。
养生要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正确而合理,又能惠及大众,唯有易医结合,二者缺一不可。尽管医学发展起来了,而且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效,比如器官移植等,尽管如此发达,然而依然解决不了人类遭受疾病的痛苦,因为医学常常用于解决已经生病之人,还有许多亚健康之人正走向疾病之门,以及健康之人因无法养生而正在向亚健康转化,这源源不断的后来者只会让医院和医生处于不停的忙碌中。
易学,尤其是四柱学是人体生命体质以及生命规律的符号化,是真正以人为本的学科,当中记录了每个人的健康特征以及发展方向,从中可以找寻身体容易患病的方面,重点养生,有的放矢,防范于未然,也必将大大降低患病的几率。医生不在每天忙碌救死扶伤,而更多的是传道如何养生之法,家庭不再为病人耗费太多人力物力,而更多的是如何强健体魄,健康和谐的生活。
诊病与治病并非简单之事,有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中医界流传一句话:“不通五运六气,遍读方书何济。”
“五运”指木,火,土,金,水五个阶段的互相推移。
“六气”指风,火,热,湿,燥,寒六种气候的转变。
“五运六气”木火土金水,《黄帝内经中所指的五行》,随着《风,火,热,湿,燥,寒》六种气候的转变,在五个阶段的相互推移。
“五运六气”其实质就是个体阴阳五行与时空《此处空间指个体以外的生存环境,时间也即四时的变化》形成的动态的三元聚焦而对人体健康产生的作用。
所以唯有真正掌握阴阳五行的运行之机,以及与时空的相互作用,才能真正踏入医学的殿堂,用药同样有规律,历代流传下来的“十八反,十九畏”以及配方中的“君臣佐使”,都是重要的经验。为此,大医学家孙思邈说:“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
孙思邈,京兆华原(金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人,相传为楚大夫屈原的后人,唐代医药学家,道士,被后人尊称为“药王”。孙思邈十分重视民间的医疗经验,不断积累走访,及时记录下来,终于完成了他的著作《千金药方》,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临床医学百科全书,被国外学者推崇为人类之之宝。唐高宗显庆四年,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唐新本草》。
孙思邈不仅精于内科,而且擅长妇科,儿科,外科,五官科。在中医学上首次主张治疗妇女儿童疾病要单独设科,并在著作中首先论述妇,儿医学,声明是“崇本之义。”
俗话说:“治病需三分药物七分养,这就说明保养的重要性。而我们如果一点医学知识都没有,能成为自己健康的保护神吗?所以学习一些必要的医学和易学知识,是对自己负责的表现,也是对家庭,对社会负责的表现,让自己健康快乐的生活,这才是真正有意义的人生。
四季养生规律
《内经》认为,天地是按照阴阳消长的规律运转不息的,我们养生也必须按照这个规律适时调节。违反了这一规律,必须导致体内的阴阳失调,使身体发病。
春季:万物发陈,人气在肝。养生要晚睡早起,起床后要散步,呼吸新鲜空气,穿着要宽松。如果违背了这种法则,方法,就会伤损肝脏,到了夏天容易出现寒冷性病变。因为春天温暖的阳气,是夏天阳气长的基础。夏天阳气应当长而不能长,就会产生虚寒病症。
夏季:万物生机勃勃的季节,天地阴阳之气相互交通,植物开花结果,人气在心。养生要晚睡早起,保持心情舒畅。使阳气宣泄通畅,对外界事物有浓厚兴趣。如果违背了这种法则,方法,就会伤损心脏,到了秋天还会发生疟疾。因为夏天的“长”是秋天的“收”的基础。若“长”气不足,供给秋天收敛的能力就差了,就会发生疟疾,到冬至时,病情可能加重。
秋季:阳气渐收,人气在肺。养生要早睡早起,收敛精神而不使其外散,并且要适时进补,以免遭到阴气的伤伐。如果违背了这种法则,方法,就会伤损肺脏,到冬天阳气应当藏也不能藏,就会出现阳虚腹泻的病症。
冬季:万物潜藏,人气在肾。养生要早睡晚起,必待太阳升起时起床,使精神情至安宁而不妄动,如同潜伏起来一样,远离寒冷的刺激,注意保暖。不要过多的出汗,损伤正气。如果违背了这个法则,方法,就会损伤肾脏,到了春季阳气应当生而不能生,便会出现瘘厥一类的疾病。
阴阳之道与养生
违反了春天的气候,少阳之气就不能生发,容易引起肝脏的病变,违背了夏天的夏长之令,则太阳之气不能盛长,就会导致心气虚弱,违背了秋季气候的要求,太阳之气便会不能收敛,肺脏焦热胀满,违背了冬季的冬藏之令,则少阴之气不能潜藏,肾气下泄成病。
四时阴阳是自然界万物赖以生长的根本,因此,懂得养生之人在春夏时节保养阳气,秋冬两季养收,养藏,所以能同自然界其他的万物一样,维持着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如果违背了这种规律,就会伤伐到人的根本,损坏人的天真之气。经常违逆四时阴阳变化的规律,至使阴阳之气凌乱,就会使机体与外界环境不相适应而产生“内格”之病。(内格:古病名,即关格。指阴阳上下表里闭塞不通的症状。临床表现为水谷不入关闭,二便不通阻格。)
阴阳平衡是养生的根本
自古以来人类就与自然界息息相关,维持生命活动的根本,就在于把握生命之气与自然相通的规律,而其关键又在于掌握阴阳的变化。大凡天地之间,六合之内,无论是地之九州,还是人体九窍,五脏以及十二肢节,都是与自然界阴阳之气相贯通的。人赖金,木,水,火,土及三阴三阳之气而生存,如若经常违反这些原则,则邪气就会伤及人体,这是寿命减损的根本原因。
风和日丽,人们便神清气爽,心情舒畅。顺应自然界的变化,就能固守阳气,反之违背了自然界的清净之气,就会使九窍闭塞,保卫身体的阳气就会涣散,这样就会伤害到自己,阳气因此也会削弱。
阴阳平衡是确保自然万物不受损害的根本,人类养生也必须以调和阴阳为基础。
阳气的重要性
阳气就像天上的太阳一样,如果运行失常轻则损折寿命,重则造成死亡。自然界的运行是借助太阳的光明,因此,人体的阳气也会随着太阳之出而上浮表体,以保卫肌肤不受风寒。
如若受到寒邪,那么杂乱的欲念就会像转动的轴轮一样翻来覆去,坐卧不安,神气也会因此而浮越不固。如果身体被暑邪所伤,就会出汗,躁动不安,甚至喘粗气。倘若暑热之气内攻,就会出现多言多语,身体热的像燃烧的炭火一样,必须发汗才能退热。感受了湿邪,就会出现头部沉重,肿胀如物蒙裹一样。如果湿邪长期未能清除,就会出现大小筋脉的收缩变短,或者松弛变长,收缩变短就形成拘挛的病症,松弛变长就形成瘘证。如果受了风邪就会导致浮肿,。如果上述寒,暑,湿,风四种邪气更替伤害人体,人体的阳气就会渐渐衰竭。
繁劳过度,人体阳气便弛张于外,而必然导致阴精衰败于内,再遇炎热夏暑,更伤人体阴精,阴虚阳浮,于是就形成昏厥病。其症状为:双眼视物不清,双耳闭塞失聪。当其发作时突然昏厥倒地,如江堤崩倒一样来势汹汹,像江水横流一样很难得到控制。
由于大怒,形与气隔绝了,气血瘀滞于上,便会形成突然昏倒的病症。若筋被损伤了,就变的松弛,四肢不灵便。若只有半身出汗,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半身不遂。
阳气在人体内,它的精微可以养神气,柔和之气可以养筋脉。阳气在白天时保护人身的外部,早晨阳气开始产生,中午阳气旺盛,下午阳气开始衰退,汗孔关闭。因为日落后人们要休息了,不要过多的扰动筋骨,不要触冒雾露之气。如果不遵循早,中,晚三时阳气活动规律作息,人体就会生病形体憔悴,消瘦。